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14

河東成語典故園“雞鳴一聲聽三省”雕塑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相約好運城 唱響晉陜豫”群眾戲曲惠民交流周熱鬧非凡。黃河岸畔,蒲劇、秦腔、豫劇輪番登場,如并蒂繁花絢爛綻放,加深了晉陜豫三地百姓之間的情誼。戲韻悠悠間,不禁讓人想起三省間獨特的地域文化標識——“雞鳴一聲聽三省”。
“雞鳴一聲聽三省”,這一典故雖未見直接的文字記載,卻可追溯至《孟子·盡心上》中的經典論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其意為,天剛亮雞叫就起床,勤勉做善事的人,如舜般賢德;一起床就追逐私利的人,則似盜跖。孟子借此對比,強調“善”與“利”兩種價值取向的差異。
關于“雞鳴一聲聽三省”的傳說,與永濟五老峰的五老星宿息息相關。五老星宿屬二十八宿之昴宿,昴宿對應太陽,日中有烏雞,因而有“昴日雞”之稱,民間俗稱“天雞”。每當陽氣萌動,天雞便會振翅啼鳴,引得天下群雞和鳴,正所謂“雄雞一唱天下白”。神奇的是,這一聲雞鳴,能跨越山川河岳,讓秦、晉、豫三省皆可聽聞。據說當年,孟嘗君被困函谷關時,正是依靠雞鳴狗盜之徒,在天雞尚未鳴之際,設法騙開函谷關的大門,才得以脫身逃歸。這一歷史故事,更為“雞鳴一聲聽三省”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在永濟虞鄉——這片孕育虞舜的土地上,“雞鳴”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傳說,五老在此傳授《河圖》《洛書》,教導虞舜。舜雞鳴而起,一心為善,行孝崇德,憑借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終得堯禪讓,貴為天子。這不僅是個人奮斗成功的典范,更體現了“善”的強大力量和影響。正如孟子所言,雞鳴時分,是人們在善與利之間抉擇的微妙時刻。舜選擇為善,走向光明大道;反之,倘若一心逐利,則易陷入歧途。
從地域文化來看,這一聲特殊的雞鳴,讓秦、晉、豫三省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三省百姓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節律,踐行著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在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文化傳統上多有相近。這一聲雞鳴,是三省百姓共有的生物鐘,也是文化交融的象征。它見證了三省人民在漫長歲月里,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共同書寫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篇章。
此前記者采訪過平陸太陽渡與金雞堡,其存在更為這份“雞鳴”文化添了實證。金雞堡所在的高臺,地勢極高且視野開闊,如龍頭凸出在黃河岸邊。尤其明月高懸的夜晚,遠遠望去,那高臺似一只渾身散發著金色光芒、昂首挺胸的大公雞,在河邊伸長脖子高歌,充滿了意趣。此景不僅吸引著當地的居民,就連附近樹林里的鳥兒也被吸引而來,使得平臺上常常百鳥翔集,“金雞堡”之名也由此而來。商賈游人行至此,常于明月之夜登上堡子歌舞賞月,久而久之,形成了著名的平陸古八景之一——“金雞夜月”。相傳,這一景觀已有近三千年歷史,是平陸史志中記載最長、最翔實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雖原古跡僅留臺基,但今人仍在臺基上修建了金雞雕塑,足見其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
“雞鳴一聲聽三省”在這里有了更具象的呈現。它不再只是星宿傳說與文化寓意的象征,更與當地獨特的地理、人文緊密相連。如今,站在金雞堡的高臺之上,望著滔滔黃河水,或許仍能在風聲中,聽到那跨越千年的雞鳴,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深沉回響。
在當今時代,“雞鳴一聲聽三省” 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地、背景如何,都應如舜一般,聞雞鳴而奮起,勤奮學習,向善而行,用努力改變命運。現代社會各種誘惑層出不窮,我們更應堅守內心的善念,不被利益蒙蔽雙眼。
這一聲跨越千年的雞鳴,還啟示我們尊重自然節律,順應天時,于快節奏生活中尋得與自然和諧共生之平衡。從古老神秘的傳說,到如今熱鬧的戲曲盛會,其中蘊含的勸人向善、弘揚美德的內核始終未變。它不僅牢筑了三省間的文化紐帶,更讓我們得以窺探歷史、文化與智慧交織的迷人盛景。這悠揚的文化之歌,回蕩不絕,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夢想奮勇前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