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萬榮飛云樓:云間木韻藏天工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13

國保單位的故事寫過不少,可每當提筆想描繪家鄉萬榮的飛云樓,卻總是躊躇再三。若說是近鄉情怯也不盡然,更多的是面對這座承載著無數記憶與驚嘆的古樓,竟不知從何處落筆。對它的震撼與贊美,總覺得是帶了家鄉的濾鏡,故土情懷作祟。

兒時在鄉間,雖未曾相見,但飛云樓的大名如雷貫耳,常聽老人和老師說起多個版本相關的諺語與笑話。那句“萬榮有座飛云樓,半截插進云里頭”,引發了我無數遐想。終有一天,可得見傳說中的名樓,想象著那直插云霄的雄偉模樣,可當真正站在它面前時,卻有些失落,并無“飛云”那般奇幻。然而,隨著時光流轉,長大后每一次回鄉重逢,它帶給我的震撼與驚艷之感層層疊加。那份難以言喻的親切和美感,讓我不禁疑惑:究竟是這座樓太過迷人,還是自己的偏愛?

直到近期,聽聞河東老工匠董養明對飛云樓木構之精巧的講述,才真正明白和讀懂它美的真諦。

木構華章

榫卯飛檐繪天工

飛云樓的美,不用言說,首先表現在純木構建造上。

獨特的造型,三層四滴水的架構,八方飛檐凌空舒展,斗拱和翹角似展翅的鴻鵠,自下而上層層疊疊,遠望仿佛一朵朵盛開在天際的巨型花朵。尤其近些年,隨著網上航拍視角的火爆,這座古樓更是驚艷世人——從高空俯瞰,四個邊角構成規整的正方形,猶如精心繪制的幾何畫卷,強烈的視覺沖擊直擊人心。

這份極致之美,是力學與美學的完美共舞。無論榫卯銜接,還是木梁走向,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智慧。

“不用一顆釘子,無論大小接口,均為榫卯套之,可說是許多木建筑的共性,而飛云樓最大的特點是弓箭檐?!?/p>

曾參與飛云樓修復的董養明介紹,從二層、三層延伸出的抱廈,露出的檐頭,細細觀之,如弓箭似的,中間的椽木最粗,慢慢往兩側漸次收窄,長短錯落間暗藏玄機。工匠用最普通的材料和恰到好處的工藝處理,使檐角更出挑,讓樓體更輕盈。

更妙的是,從首層到頂層,自下而上,斗拱和用材看似大小一致,實則遵循著獨特的遞增規律——越往上層,用材略粗大。從樓下仰望,整座樓呈現出高度的統一性,盡顯渾然天成的和諧之美,給人一種極為工整的視覺感受。這是巧妙利用了“近大遠小”的視覺錯覺,消除了因樓層增高可能產生的不協調感,讓人不得不對古人的巧思贊嘆不已。

此刻,再次驚嘆弓箭檐的設計是神來之筆。這種獨特的造型,不僅在外觀上給人以靈動、飄逸之感,更在力學上有著重要意義。它充分利用光線和梁的粗細、長短變化,在視覺上巧妙地拉長了飛檐,飛檐角度控制在30~45度之間,使得整座樓的線條更加流暢自然。

這也是航拍視角為何那么驚艷的原因。其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瑰寶,輪廓工整,既莊重典雅,又不乏韻律,展現出獨特的對稱之美、和諧之美。

魯班鎖韻

巧思匠心傳千古

在當地,關于飛云樓的建造傳說,代代相傳。

除了李世民平叛后為宣揚戰功所建這一說法外,很多人堅信它是木工祖師魯班的傳世杰作。盡管從時間線來看,這種說法難以考證,但在萬榮人心中,對此深信不疑。他們驕傲地認為,如此精美的建筑,若非魯班的鬼斧神工,還有誰能有這般巧奪天工的技藝?

傳說當年工匠在建造過程中屢遇難題,正是魯班托夢,以木鳶骨架為靈感設計飛檐,才使得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其實,在飛云樓的木構中,最令人稱奇的當屬榫卯結構,其將“魯班鎖”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它通過內部凹凸咬合的部件實現三維拼插,整個過程無需一顆釘子,卻能做到穩固如磐。其外觀嚴絲合縫,一旦組裝完成,便牢牢鎖死。這種榫卯結構的拆解和組裝難度極高,尤其是拆解后再重新組裝,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即便拿著飛云樓的圖紙,外行人也是束手無策,因為只有設計者才深知榫卯鎖的組裝奧秘。

這也是為什么飛云樓有“魯班所建”這一傳說的緣由。

不僅如此,一層廊內的四根通天永定柱,同樣內有乾坤,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現得淋漓盡致。

眾所周知,木構需要層層搭建。做過木構手工模型的人都明白,下層容易搭建,而越往上難度越大,誤差更是在所難免。經常搭建到上層時,需要使力搬動下層,才能將一些構件嵌進去。小巧的模型且如此,何況龐大的古建,這時便體現出古人的超凡智慧。

所以,飛云樓的四根通天柱并非完全固定,甚至最下層還開有方洞。來過飛云樓的都對這最下層的方洞充滿好奇,也有很多人解說其用途是為了通風。其實,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方便移動和轉向而設計。

最驚奇的是,四根通天柱中,有一根柱子是從樓層間斷開的,外圍固定有鐵箍,這便是當時造樓時為了方便搭建而為。這些隱藏在背后的精妙設計,若非參與修復者,常人難以窺見其中玄機。

“榫卯之間‘疏可跑馬’,留有一定空間,連螞蟻都可穿梭其間。但一旦斗拱裝起來,則立馬‘密不透風’,構造緊密,起到很好的抗風抗震性,堅固耐用?!闭劶笆杳苡兄碌亩饭霸O計,董養明表示,這既體現了古人的美學理念,又確保了樓體的結構穩定。可說,飛云樓一梁一木之中,實則蘊藏著古人對建筑力學的深刻理解。

萬榮風骨

樓影筑夢映芳華

飛云樓的建造,不僅是技藝精湛的彰顯、審美情趣的體現,更是古人對自然敬畏的生動詮釋。

古時建筑,講究“因材施建”,先備木材,再依材造樓。飛云樓的建造時間晚于東岳廟內的午門,當時其功能也不是瞭望登高,可能純粹是為了美觀,旨在展現當地的富足美好。

樓內有一豎木柱,螺旋紋向上,很是特別。俗話說,樹隨風動、隨風長,看到這根柱子可說是十分具象了。樹干因風力作用,從而導致木質纖維繞著樹干旋轉生長,形成螺旋紋。這種樹干肯定不能劈開做材,做梁也是不合適的,做柱子也并非優質材料,但卻被放置在醒目位置,似乎是放錯了地方。細思之下,方知這是古人的深意——樹隨風長,建筑亦應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的哲學思想。這一刻,與古建對話、與古人共鳴,走進了現實。古人的有意為之,是希望后來人能從中體悟到自然與建筑的緊密聯系。

此外,一樓各木柱上零星可見的釘子,以及二樓之上略顯粗獷的設計,似乎在暗示著這座樓并不建議攀爬登高,更適合人們駐足觀賞。

飛云樓的真正價值,并非僅僅在于精美的斗拱或靈動的飛檐,而在于將藝術審美和力學規律的完美結合。它將建筑從最初滿足人們遮風避雨的居所需求,升華成了如今震撼心靈的景觀藝術。

廟內建造這么一座樓,其觀賞之妙遠超實用之需,恰似萬榮人精神世界簡單快樂的一種象征,只為賞心悅目而已。對萬榮人而言,美,即為至高天理、至上追求。

若說萬榮笑話,是當地人樂觀豁達的生活寫照,以幽默風趣化解生活瑣碎,那飛云樓,便是當地人對美的極致追求與生活熱愛的結晶,是萬榮文化的生動載體。

飛云樓,看似一座古建杰作,確是萬榮人的情感與記憶的承載,是萬榮人智慧和審美的展現。這里流傳的故事,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興衰變遷,留存的古建,訴說著被時光淹沒的動人故事。當陽光灑落,樓影斑駁,“中華第一木樓”更像一首凝固的詩篇,將萬榮文化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

每一位觀者在凝望中,沉醉在這千年的風華里,被驚艷……被震撼……被感動……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