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3-05
隨著新時代我國整體社會面臨的全球生態、經濟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與國民心理結構的變遷和調整,“城市中國”時代的城市健康穩定發展更需重視培植城市的社會韌性。強化城市社會韌性的培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集成努力。
一是民本經濟的培植,要藏富于民,實現共同富裕。這就要求城市產業結構要多層次化與多元化,讓更多的居民能夠實現就業與創業。一個社會韌性強的城市,一定需要確保市民“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才能在城市遭遇波折時共克時艱。所以,城市民本經濟發展的程度,是培植社會韌性的基石。
二是凝聚社會最大的發展共識,厚積城市的社會資本。一個城市在推動發展和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恪守法治原則,堅持公平正義,保持政策的溫度,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遵循。防微杜漸、謹小慎微,增進城市的善意,提升包容度,才是厚積城市社會資本、夯實社會韌性的基本邏輯。
三是厚植城市的市民文化資本。社會韌性的重要一極在于城市文化認同。因此,不僅要通過各種歷史文化資源、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品牌、文化慶典來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資本,更要以城市文化活力、文化開放性、文化熏陶能力、文化的心靈依歸來不斷激勵市民“以城為榮、以鄉為傲”的城市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激勵城市市民的文化向心力,強化捍衛城市榮譽的市民精神,提升城市的社會韌性。
四是要培育積極進取的市民性格與心理資本。一個具有社會韌性的城市,大多都擁有拼搏進取、開放豪邁的市民性格,這種積極的市民性格事實上就是一種城市的心理資本。市民心理建設比較好,城市就有發展的耐受力,這都會轉化為與城市共命運的同理心和奮斗意志。因此,鼓勵、激勵、褒揚更多的見義勇為、奮斗拼搏的市民,不斷激活勇敢奮斗、積極向善的市民性格,夯實一個城市的心理資本,有助于培植更強的社會韌性。
五是信任資源的培植。信任是建立社會共識的基石,通過培育更多的信任資源,如對城市政府政策、制度、法治的信任,對城市經濟、社會組織的信任,能夠夯實城市社會的發展共識,培育普遍誠信的社會氛圍,從而提升解決城市短板、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的信心。信任資源既需要依靠政府和權力機構的重點培育,也需要市場、社會協同跟進,打造一座“政有所倡、民有所隨,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高度互信的城市,定能應對各種城市危機和風險,實現城市發展愿景。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