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0
張琳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運城學院中文系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學科專業特色,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積極探索打造“文以載道”黨建品牌,以黨建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黨建工作創新活力,促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運城學院中文系堅持文化育人,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師生文化自信,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文化支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為全體教師能力培養重點內容,引導教師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自覺弘揚“崇真求道”“因材施教”精神,不斷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同時針對性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打造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金課”。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社區治理。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法護黃河青春行”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學習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文化傳承凝聚青春力量。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培高水平應用型人才。運城學院中文系貫徹“立德有為”校訓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增強學生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開設河東文化概論、方言調查與研究等課程,幫助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開發完成“關公文化的傳承與賦新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開設漢字書法訓練等課程,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領略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實施“13511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讀、記、寫、講等基本功訓練和德孝文化節、人文知識競賽、中華經典誦讀比賽等,以賽促學、以學促行、以行促效,推進學風建設,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專業素養的時代新人。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講述“河東吟誦的理論與實踐”,讓學生走進非遺,了解非遺,感受非遺魅力,培養恭儉禮讓、勤樸敦厚的優秀品質。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員教育管理。運城學院中文系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師生黨員教育的“基礎課”,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民本、德孝、規矩意識等思想有機融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不斷深化對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的認識,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智潤心,激發師生將知識學習和行為實踐內化為黨性修養。定期開辦“涑水講堂”,邀請傳統文化領域專家學者進校園、辦講座,引導黨員干部悟透優秀傳統文化所蘊藏的時代價值和修身之道,以更加過硬的作風和奮進的姿態投入到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實踐。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生廉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實守信、?克己奉公等道德倫理觀念,為黨員干部提供了行為示范和道德標尺。運城學院中文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思想納入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內容,開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滋育廉潔從政底蘊”主題學習研討,引導師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修身方法,把遵規守紀刻印在心,內化為言行準則,嚴守公序良俗,嚴守黨紀國法,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運城學院中文系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緊密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多角度、多元化研究,傳承弘揚地域文化,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圍繞河東文化、黃河文化,深度挖掘黃河流域語言、文學與文化資源,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研究闡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成立永樂宮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黃河流域民間文書整理與研究中心,舉辦“故紙芬芳藏品展”,取得良好社會反響。與萬榮縣簽署“萬泉文廟展覽設計”“傳統文化基地展覽設計”“‘三王’研究”等多項橫向項目協議,舉辦“‘三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打造“三王”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憑借深厚的內涵底蘊與廣泛的現實基礎,已經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資源。運城學院中文系將切實擔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持續打造“文以載道”黨建品牌,進一步拓展黨建與業務融合的深度廣度,推進中文系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作者單位:運城學院中文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