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10
□記者 薛麗娟
去新絳,總聽當地人這樣調侃,“新絳不新,千年歷史起而已”。新絳最初是晉國人遷都后,為區分故城而起的稱呼。
在新絳,不論地名、古建,還是非遺,似乎都缺不了“龍”這一元素。在離縣城約10公里處的龍興鎮龍香村,就隱藏著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香關帝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鄉間廟宇,探尋其與“龍”相關的故事。

“龍現絳郊”即此地
走進龍香村,從古色古香的門樓到巷道兩側的石柱拴馬樁,再到不遠處蔥綠的麥田,感覺時光仿佛格外偏愛這方土地。村名“龍香”二字,讓人思緒燎原,想起春秋時期“龍現絳郊”的故事。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秋,龍見于絳郊。”當時,晉國都城為絳,昭公二十九年的秋季,絳地郊外出現了龍,引發了百姓的關注和討論。于是,就此有了晉國的太史蔡墨和執政大臣魏獻子的一段對話。

魏獻子請教蔡墨:“我聽說動物中沒有比龍更聰明的,因為不能獲得它,所以說它聰明?”蔡墨非常博學,回答道:“其實是人不夠聰明,而非龍太聰明。古時候,龍可是被人馴養過的,所以有豢龍氏、御龍氏。”蔡墨還告訴魏獻子,龍并不是不存在,上古時候,董父專門替帝舜養龍,舜賜其豢龍氏的稱號;夏王孔甲時,劉累負責為孔甲御龍。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就不會有《周易》里的“潛龍在淵”“見龍在田”“飛龍在天”“龍戰于野”等。龍可能潛于水中,可能在田間,可能飛于天空,也可能居于荒野,若不是經常見到,誰能把龍的狀態描述得如此逼真?

文中時間、地點、事件記述得非常詳細,可見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真事。從上古時期的龍圖騰,到今天自稱龍的傳人,龍在中國是祥瑞的象征、富貴的代表,被崇拜。因為神秘,典籍中關于龍的記載一直都有,而《左傳》作為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其中的這段“蔡墨論龍”,讓今人得以窺見一二。
文中的“絳郊”即今天的新絳縣龍興鎮龍香村。有史載絳州古時也叫“御龍國”,養龍池就在今龍香村不遠的鳳凰嶺下。如此古老的一片土地上,有一座創建于宋時期的關帝廟,便順理成章了。
彩塑蟠龍屬罕見
龍香關帝廟在主巷的一座院落中,走進大院,左手側的宮殿低調而質樸,遠觀也就一尋常小廟,不足以讓人驚艷。獻殿在前,和正殿隔天一線,便可相連,正梁上寫“民國三十七年創建”的字樣。

龍香關帝廟正殿為元代遺構,當心間梁架施“梯形桁架”的做法是元早期建筑的傳統風格。如果單建筑風格就斷定正殿的難得,有點為時過早,據說殿內的雕塑和懸塑更罕見,堪稱一絕。
文保員常龍平用鑰匙打開正殿大門后,他說了一句:“這里的彩雕才是寶貝,全是泥塑的,能保存下來很不容易!”
走進正殿,記者首先關注的便是慕名已久的蟠龍柱,雖是泥塑,卻仿若有生命一般。兩根3米多的木柱上,兩條蟠龍奔騰盤旋,栩栩如生,隔空相望,風采不凡,氣勢相當。西側蟠龍龍身為朱紅,龍脊為黑色,金色鱗紋層疊,牙齒和龍爪呈白色,右前爪抓著一只烏龜,寓意“長壽”。東側蟠龍全身為深藍,龍脊為紅色,藍色鱗紋錯落,牙齒、龍爪銳利有力,左前爪擒著一條魚,寓意“富足”。兩側蟠龍均腳踏綠色寶瓶,象征“安寧”,其工藝精湛與寓意深刻,令人驚嘆不已。
須彌座上,關帝頭戴冕旒,身著龍袍,氣質莊嚴,不怒自威。其身后的神龕更是傳神珍貴,也全是懸塑浮雕,只見六條龍蜿蜒盤旋,荷花、牡丹點綴其間,華麗之感撲面而來。

臺下站著文武四將,形象和氣質可謂各具特色。周倉身材魁梧,雙目怒睜,手拿青龍偃月刀,似有開山劈石之力;關平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持利劍,盡顯將門虎子風范;王甫面容清癯、目光炯炯,身著官衫,氣質儒雅中不失睿智;趙累身姿挺拔、眼神犀利,手持笏板,沉穩低調中難掩鋒芒。四座塑像雖微微前傾,但雄姿英發,守衛在關公的忠義旗幟下,共同構成了龍香關帝廟中一道令人矚目的風景。
正殿雕塑不僅為研究古代雕塑藝術、彩繪特色、服飾及關帝廟中人物布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亦讓今人得以感受關公忠義仁勇精神的歷久彌新。
村名龍香有故事
宋時修建的龍香關帝廟,歷經多次修繕與擴建,建筑風格也融合了明清兩代的特色,雕梁畫棟、琉璃溢彩,尤其殿頂的琉璃鴟吻、蹲獸、仙人、脊剎也很是出彩。
正殿內,還有一尊坐在轎中的木制關公像,以前每年關公誕辰或是廟會,村民都會抬著其巡境,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正殿、獻殿對面是一座戲臺,為清代道光年間建造,臺上有一副楹聯,“描來世態人情場逢作戲;演出綱常名教地樂恢臺”,值得細細讀、慢慢品。

據常龍平說,戲臺和廟殿以前的臺基更高些,氣勢不凡,只是現在村路基整體升高了,所以現在廟宇才看著外觀平平。
村南不遠處,以前有一棵古柏,是古絳州十景之一——龍香古柏。因為村北臨鳳凰嶺,有龍谷溝,溝內有龍骨泉,所以那里唐時建有一座龍香院,規模很大。據載,寺中古柏參天,枝擎如蓋,根結如蓮,村人謂:“似有神居焉。”相傳,有貴人曾流落于龍香院,登基后,龍香古柏改稱龍興古柏。村中老人回憶,僅外露的樹根就有一丈。
也許是因為龍香院的興盛、村民的富足,才留下了今天如此璀璨的龍香關帝廟。
也許是因為“龍見于絳郊”的記載,百姓口口相傳,于是有了龍吐寶珠,散發異香,廣施甘霖。
也許是因為龍香院的傳說,有皇帝曾居于此,龍澤雨潤,被視為祥瑞。

這方百姓以此命村名,也是寄托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踏上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聆聽巨龍降臨的神奇傳說,回望歲月洗禮的關帝廟宇,再看路過田間的百姓身影,這均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這些都承滿了人們對忠義精神的敬仰,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激勵著后人秉持信仰、耕耘希望,續寫這片土地上的傳奇故事。
■本版攝影 薛麗娟 韓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