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09
□記者 王捷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陶朱書魂瓶
出生時間: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尺寸:通高17.7厘米,口徑9厘米,肩寬13厘米,底徑9.6厘米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一件形制頗為規整的陶瓶,瓶身外卻布滿朱紅色文字……在咱們運城博物館,有這樣一件獨特的文物,其與名字一樣頗為神秘,它就是來自東漢的陶朱書魂瓶。1993年,專家在臨猗縣東張鄉街西村考古時發現了它。
這件陶朱書魂瓶,為我們了解東漢時期的喪葬文化、喪葬制度,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提供了生動寶貴的信息。它不僅是一件藝術品、一段歷史的見證,更承載了古人的信仰、情感和對生命的思索。
魂瓶又稱“谷倉罐”“魂魄瓶”“鎮魂瓶”等,是東漢以后很常見的一種隨葬明器,由漢代的五聯罐演變而來。相傳,魂瓶的起源與伯夷、叔齊有關。
二人當年忠于商朝,發誓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后,靠采集野菜為生,最后餓死在那里。鄉親們感念其高風亮節,安葬他們時特意將“五谷袋”“糧罌(古代用來盛放糧食的陶器)”等一同放入墓中,以安撫他們的靈魂,自此形成了魂瓶隨葬的習俗。
有專家在研究中認為,魂瓶是我國古代農耕民族所特有的以信仰為目的制作的陶瓷隨葬明器,反映了農業民族以谷祭魂、以谷引魂安魂的原始靈魂觀念,用以表達對靈魂的敬畏和對生者平安的愿望。
朱書陶瓶便是魂瓶的一種,因為是用朱砂在陶瓶上書寫解除禍殃的祈福之語(也叫鎮墓文),所以又被稱為“解殃瓶”,目的主要就是為生者除殃祈福。考古發現,東漢以來盛行用朱書陶瓶作隨葬品,最古老的記錄可追溯至東漢和帝永元十六年,最晚則至北魏神龜元年,西安、洛陽地區尤其多,其他如山西、山東、江蘇、甘肅等地也有出土。其上的文字用朱砂書寫,部分用白粉書,字體由隸書漸漸向楷書演變。
仔細觀察這件珍品,通高17.7厘米,口徑9厘米,肩寬13厘米,底徑9.6厘米,全身呈土褐色,盤口渾圓厚實,束頸折肩,腹部自上而下漸漸變窄,底部平穩。瓶身從右至左豎著用朱砂寫了16行、96個文字:“延熹九年十月丁巳,朔五日辛酉直開,移五部中都二千石,丘丞、墓伯、塚侯、司馬、地下羝羊,令韓袱興塚中前死安,千秋萬歲物(勿)復相求。動伯:生人自有宅舍,死人自有棺槨,生死異處,無與生人相索。填塚雄黃,四時五行可除咎去央(殃),富貴毋(無)極。如律令!”
這段話盡管不足百字,但卻讓我們了解到,東漢延熹九年,一位名叫韓袱興的人去世,生者悲痛,希望能讓韓袱興的靈魂得到安定。
“四時五行”在道教均被奉為神祇,“如律令”是道教模仿官文書的結尾用語,這些都是在表明,人們希望能去除災禍和罪過,后人也能得以庇護,富貴無極。
同時,瓶身字體蒼勁有力、結構嚴謹規整,對于后世研究東漢時期的書法風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朱砂顏色鮮艷奪目,與瓶身的質樸形成了鮮明對比,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東漢時期,儒家、道家等各種思潮交錯,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觀念。無論是對“鬼神”的敬畏,還是趨吉避兇等美好的祈愿,都是人們對生命的認知和探索過程。陶朱書魂瓶,就以有形的實物,寄托著古人無形的思想觀念,生動反映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宗教信仰及藝術風格。
穿越一千八百多年歲月,再看這件文物,它所承載的對死者的思念和對生者免除災禍的祝福,讓我們看到了一段充滿神秘和魅力的歷史過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