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18
□記者 王捷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黃釉粉彩歲寒三友圖帽筒
出生時間: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尺寸:通高28厘米、直徑12厘米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你的帽子平時都是怎樣收納的?現代生活中,衣帽架、衣帽鉤應該是很多人的選擇。而在運城博物館,有這樣一對特別的珍寶——清代黃釉粉彩歲寒三友圖帽筒,它為我們呈現了古人在整理收納帽子時的一些生活習慣及生活品位。
通高28厘米、直徑12厘米,乍一看,還以為是筆筒或是放置書畫的瓷筒。殊不知,這帽筒的出現,也算是一段歷史和民風民俗的見證。那么,這么小的瓷筒,怎么放置帽子,又放置什么帽子呢?
查詢資料可知,帽筒起源于清嘉慶年間,鼎盛于晚清至民國時期。帽筒最初只是官家在使用,放置的是官帽“頂戴花翎”,所以也叫“官帽筒”,可以說是一定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冠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人素有“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禮節與說法。古代官員對自己的官帽格外重視,尤其是清代的官帽“頂戴花翎”,大家在電視劇中應該已經見過很多樣式。因帽子后帶有長長的花翎,為了能完好放置,專門放置帽子的器物就應運而生。從清初上部支撐面積更大的瓷質球形帽架,到清后期上下大小一致的瓷質帽筒,此類器物也在不斷發展演變。
在不需要佩戴官帽時,官帽會被端正地擺放在帽筒之上。筆直的帽筒托起帽子,可以讓花翎自然垂落舒展,不僅保證了官帽的整齊和不變形,還有助于散去帽子里的熱氣和汗氣。有時,人們還在帽筒里放些香料。
帽筒雖然只是筒狀,但隨著時代發展,其藝術性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器型有圓柱、竹節、鏤空、高筒、六棱等,材料以瓷為主,還有木質、竹質等;瓷的釉色有青花、粉彩、淺絳彩、礬紅彩、珊瑚釉及藍釉等。表面的紋飾同樣豐富多彩,包括吉祥寓意、人物故事、神話傳說、花鳥山水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追求和文化內涵。
帽筒既可以放帽子,又能放置在殿堂、書房、臥室等地方起到裝飾作用,可謂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
清光緒年間到民國時期,帽筒逐漸走入普通老百姓家中,成為放置帽子、雞毛撣子或小型畫軸等物品的工具,或是當作裝飾品、陳列品等。由于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民國時期,帽筒還是很多新娘結婚時的陪嫁品。一對帽筒,寄托著人們對新婚夫婦感情和睦、成雙成對的美好祝愿。
運城博物館館藏的清代黃釉粉彩歲寒三友圖帽筒,就讓人們看到了古人對待禮儀的重視以及對生活的精致態度。
這兩件帽筒為圓柱形直筒式,器型是竹節形,通體施以黃釉,色澤鮮亮。兩個帽筒外壁浮雕著對稱的“歲寒三友圖”,以褐色、綠色、粉色等繪制了松、竹、梅的立體形象,松樹高立挺拔、梅花吐露芬芳、翠竹筆直向上,三種植物相映生輝。作為點綴,旁邊還有白鶴、喜鵲、麻雀等,為整幅作品增添了幾分靈動。
無疑,這對帽筒在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同時,還傳遞出堅貞高尚的氣節和情操,也寄托了人們對平安和長壽的祝福之意。
忽然就想到了一句話:“生活需要儀式感。”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文化發展和審美標準,帽筒的出現,讓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那份雅致。這份智慧和經驗,正是一種“儀式感”,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