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栗 溝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07

■王小燕

那年國慶前夕,我跟隨垣曲縣作協組織的采風團隊,瞻仰了中條山抗日英雄紀念館。館內墻上的一張圖片內容吸引了我:“1942年8月15日,在望仙栗溝成立垣曲縣人民抗日政府,縣長張培民。”圍繞這條信息,我現場采訪了幾位會講故事的老同志。劉之兆老師告訴我:“栗溝就在望仙前邊的那道溝里。望仙的山山嶺嶺,滲透了革命先驅者的鮮血?!弊鲄f主席王士敏老師告訴我,栗溝曾是革命的“搖籃”,有位婦女叫張秀英,被稱為“革命的老后勤”。老區紀念館館長楊金玉告訴我:抗日戰爭前,張秀英大娘與丈夫就生活在栗溝。他們靠幾畝薄田和燒木炭維系生活。1937年,丈夫病故。因共產黨員馬品三、郭守洲與丈夫家是親戚,丈夫過世前有過多次來往,張大娘經常聽他們講革命的道理。丈夫過世后,經兩位親戚牽線搭橋,她與當時的中共垣曲縣委書記王銘三、縣長張培民等認識了,張大娘家于是就成了垣曲早期革命同志的落腳點。

站在紀念碑前,望仙原村委主任溫安成聲情并茂講述了抗日大娘張秀英的故事。

望仙曾被稱為北山抗日根據地,抗日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日偽軍對望仙加緊了經濟封鎖和軍事掃蕩。那一年蝗蟲吃了莊稼,不管是抗日隊伍里的同志,還是平民百姓,生活都極度困難。也是一個這樣的秋季,大娘心里劃算著儲備能充饑的山貨,帶著幾個孩子在山里穿梭,收回一袋袋一筐筐“野味”,曬干存在門前一眼石洞里。離張秀英家不遠的地方,還有幾眼燒炭窯,那是大娘當年與丈夫賴以生存的依靠,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它們像地道一樣,外觀上根本看不出里邊能住人,鉆進去后里邊卻很寬敞,且冬暖夏涼。張大娘把每眼炭窯收拾干凈,鋪上了干草禾稈,政府人員吃住、辦公都在里邊,十分隱蔽。張大娘做了好吃的可隨時送去。敵人一次次掃蕩,多次在炭窯周圍搜尋,但經張大娘精心偽裝,同志們一次次化險為夷??谷諛O度困難時期,張大娘家也缺糧少菜,一家人一天只能喝一頓稀粥。那時歷山90%的村莊被日偽侵占,全鎮900多間房屋800多間被燒,游擊隊員沒有糧食只能以糠菜樹皮充饑。一天飯點,大娘跑到炭窯上想看看大伙飯食,一眼就看見王銘山嘴唇干裂、吞咽困難,上前一看,碗里都是野菜,便伸手奪過飯碗,端回家,把自己家煮的玉米糝糝飯換了過來。王銘山推讓再三說:“大娘我吃了,您的孩子要餓肚子啊,您真比我們的娘還親!”大娘說:“你們空著肚子咋打鬼子??!不把鬼子趕跑,我們就不能過安寧日子?!睕]有糧食,大娘想辦法也要讓大家每頓都有的吃:晚上燈下砸山桃核杏仁,雨天上山采木耳拾地軟。無糧的日子,那盤石磨上,磨的是棠棣、柿蒂、橡仁、谷糠、玉米棒子,甚至樹葉樹皮草根。棠棣杮蒂柿皮柿葉面饃饃,橡仁面涼粉,都是大娘最拿手的……

栗溝的革命故事太感人了。參觀完紀念館時間尚早,于是同文友姚普俊、史光榮走進栗溝。姚普俊老師背個大照相機在前一邊探路,一邊拍攝,我與史光榮老師緊隨其后。大山深處,不到莊上不見莊,小路兩邊的林木遮天蔽日。我追上對樹有些研究的姚普俊老師問,這個莊名叫栗溝,應該有不少毛栗樹,可為啥山路上不見毛栗,只有橡果?姚普俊老師說,他查過資料,歷山的歷原來是“櫟”。噢?這個櫟?我因“櫟與栗”區分不清也查過字典:櫟樹是落葉喬木,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或供建筑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也許我們看到的就是櫟樹吧,地上落的可能就是櫟果。

順溝有溪水流動,山路順溝蜿蜒,有一種淺紫色的絮狀野花正開得熱鬧??墒悄腔ㄕ嬲慈遣坏茫ぷ∑つw就是一撮兒刺扎進肉里,又麻又癢又疼。我手上腳上被它扎了好幾次,難受得直叫喚。柿子正是成熟的季節,紅彤彤的,掛滿枝頭。整條溝不見人影,風過枝搖,發出海濤般“嘩嘩”的聲音。我放聲吆喝,聲音沖進山溝,聽不見回音,又輕輕哼唱《游擊隊之歌》:“在密密的樹林里,有我們的好兄弟……”史光榮老師說,張秀英一個婦道人家,一個人拉扯幾個孩子,生活在這個獨家莊上。一群曾在這里神出鬼沒,有信念、不怕苦、不怕死的年輕人,他們在前線和敵人拼殺,躲進山里保存實力,他們的英雄事跡感動了張大娘,她心甘情愿為他們服務。

史光榮老師知道的真不少,他侃侃而談:1942年8月15日,王銘三等人在張大娘的院子里召開了垣曲縣抗日民主縣政府成立大會,幾雙手緊握在一起,開辟了垣曲抗日戰場,組建了武裝力量,抗擊日偽軍“掃蕩”;他們開荒種地,成立抗日小學,教唱抗日歌曲,讓這里成為最基層真正意義上抗日的大后方。王銘山,王英臣,張培民……就在山中與敵人兜圈子。那時候,缺衣少穿,饑腸轆轆……張大娘為他們縫衣、做鞋、燒水、送飯、采藥,熬藥……

70多年過去,栗溝已沒有莊戶的模樣,幾經尋找才見一座石頭房屋根基,里面是亂石雜草,外面長滿了灌木;石磨、石碾已散架落寞在場院里。對面不遠處有一眼石窯,遠看是個石龕,走近了才發現是個石洞,貓腰可進。里邊陰森森黑漆漆的,一張織得密密匝匝的蜘蛛網罩在洞口,透過蛛網只能看到拐彎處。不知石洞通向哪里,究竟有多深?我撥開雜草站在洞口,親身體驗這座名副其實的掩庇所,想起張開生老師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

抗日政府成立那天,敵人聞訊而來,等大娘放哨的孩子發來信號時,大家已經無法轉移了,張大娘只好掩護大家鉆進石洞,把幾捆柴火扔到洞口。敵人搜遍了莊里莊外,也沒見一個可疑的人。敵頭目用刺刀指著石洞,“烏里烏拉”下了命令。兩個敵人端著槍竄向山洞,可半路就被那種花絮絮扎得齜牙咧嘴。敵頭目不服氣,讓他們用刺刀把花刺一頓亂削,他才縮著頭向前探腳,但還沒走到洞口,就被蜘蛛網迷了眼睛。他咧著嘴抺一把,睜大“死魚眼”一看,洞口被一張更大的蜘蛛網罩著,兩只大蜘蛛蹲在網上悠然自得,一副穩坐釣魚臺的模樣。真的無法理解,剛剛還沒蛛網啊,可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好久沒人進去過的場景。敵人不放心便朝洞里“叭叭”放了兩槍。大娘以為出事了,出來正好看見,洞頂懸崖上瓦罐一樣的馬蜂窩,似乎被槍聲驚動了,那些小蟲子“嗡”一聲,炸營似的沖了出來,怒吼著撲向敵人。跟在后面那兩個人,看這陣勢,急忙朝天開槍,演繹了“大炮打麻雀”的真實場面。馬蜂可不吃這一套,以閃電般的速度猛撲猛蜇。敵頭目傻愣的片刻,頭上臉上手上多處被馬蜂攻擊,等他反應過來,才哀號著趴在地上。這一趴正好趴在倒地的花刺上,臉上手上腿上,像被蝎子蜇了一樣又麻又疼。此時此刻,他逃不脫馬蜂叮咬,打不得刺花絮絮,滿地打滾,鬼哭狼嚎。

這一次敵人啥也沒搜到,被蜇得鼻青臉腫,被扎得渾身是刺。等鬼子走了,一行人從洞里出來,大娘的二孩,正好放哨回來,揚了揚手里的彈弓,咬牙切齒地說:“我打了馬蜂窩,蜇死小鬼子!”王銘三摸著孩子的頭說:“好樣的小兄弟,你立大功了!”大娘寬慰地笑笑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啊!天殺的小鬼子,自作孽不可活,連花刺、馬蜂、蜘蛛都不放過他們?!?/p>

夕陽西下,打道回府的路上,恰巧與縣黨史辦主任李新海老師同坐一輛車,他給我講了“一袋鈔票”的故事。

1943年嚴冬的一天,日軍又要進山“掃蕩”了,抗日政府要盡快轉移隱蔽。后勤負責人王英臣同志卻犯了難,因為僅有的5萬元冀鈔是抗日政府的全部家當,這5萬塊錢裝起來就是一麻袋,帶在身上行軍打仗很不方便。思來想去,組織上決定把錢交由張秀英大娘保管。情況非常緊急,王英臣把錢交給張大娘。政府信任自己,大娘沒有多想,就接過沉甸甸的鈔票說:“你們放心,只要我活著,這些錢不會少一分?!?/p>

抗日政府離開了,這一袋錢放哪里才安全呀?埋在山上,隔墻有耳啊,況且害怕有山雨山洪發生,很不保險;藏在家里,防不住日軍和土匪搶掠。幾經考慮,大娘在房屋一角糧囤下挖了一個坑,把鈔票埋進去,再把空糧囤放上去,里邊放了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日子在提心吊膽、忍饑挨餓中一天天過去,終于熬到了春天。

一天,日軍又進山“掃蕩”來了,張大娘帶著全家剛逃到對面山上,日軍就進莊了,遠遠地看著莊上雞飛狗跳,自己養的兩只雞被鬼子攆得滿世界飛,凄慘地嘎嘎叫著……鬼子沒搶到值錢的東西,一把火燒了大娘的房屋。看到自家房屋濃煙滾滾,大娘眼睛里幾乎滴出血來,雙手捂住嘴才沒有哭出聲來。茅屋燒了不打緊,她最擔心的是那袋鈔票,孩子們幾次要沖下山與敵人拼命,都被大娘按住。不能啊,出去就是死,只有活著才能保住那些鈔票的秘密。

等鬼子走了,大娘和孩子們從山坡上下來返回莊上。屋頂已塌了下來,那個空荊條泥囤還在燃燒,發出“嗶嗶啵?!钡穆曇?。大娘不顧一切地沖進火海,用鐵锨撲滅火,又鏟掉已經散架的泥囤,剖出了那一袋子錢,等大娘從屋里出來,身上腳上好幾處燒傷,那錢袋子都被烤得發黃,而袋子里的錢完好無損。

春天是個青黃不接的季節,大娘家斷糧了,茅屋被燒了,一家人就鉆在直不起腰的石洞里。沒有吃的,就進山摳樹皮、挖草根維系生命。其間孩子好幾次餓昏過去,但那一袋錢大娘一分都沒動。等到組織里的人返回栗溝,大娘一家人都瘦得皮包骨頭,大娘的頭發也全白了。

她把一袋子錢交還給王英臣時,這個隊伍里管后勤的五尺漢子,眼睛里流下了感激的淚水??h委組織部領導高向榮聽了大娘的故事,緊握大娘的手,一疊連聲地稱呼張秀英為“抗日大娘”。后來,這個親切的稱呼就傳開了,幾乎代替了張秀英的真名。

栗溝,一個蘊藏著紅色故事的地方,走進去,就走進一段革命歷史;走出來,就有了薪火相傳的責任和力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