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05
□弓巧娟

桌子戲表演 記者 茹雅 攝
說起臨猗,會想起筋道的白面饃、親膚透氣的粗布單、軟乎乎的棉花被;會想起臨猗人待客的荷包蛋、八大碗、十二起和三套飯;會想起看不夠的桃花、梨花、油菜花、石榴花,吃不完的櫻桃、白水杏、蘋果、冬棗和江石榴;會想起中華農商始祖猗頓;會想起建造于元代的臨晉縣衙;會想起“黃河上第一朵花”——夾馬口電灌站;會想起元雜劇領袖人物、中國戲劇鼻祖、“東方莎士比亞”關漢卿;會想起一招一式堪稱風華絕代、一顰一笑皆現儀態萬方的蒲旦宗師王秀蘭;會想起曲調婉轉、行腔酣暢、音韻悠長的臨猗眉戶。
臨猗是全國戲劇大縣,地臺戲、桌子戲、鑼鼓雜戲、眉戶、道情、蒲州梆子等均名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域特色鮮明的地方劇種組成了豐富多彩的臨猗戲劇文化。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觀看了臨猗的桌子戲。初聽桌子戲,還以為是陜西老腔,后來才曉得臨猗桌子戲與陜西老腔雖都是中國戲劇藝術的獨特形式,但在起源、地域特色、表演形式、唱腔及傳承與發展等方面卻存在明顯的區別。臨猗桌子戲,桌子當“主角”,以桌為臺,圍著桌子唱大戲,跳上桌子亮高腔。
桌子戲發源于臨猗縣角杯鎮吳王村,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是蒲劇早期的形態,一招一式都展現了黃河漢子的粗獷豪放。吳王村西臨黃河,與陜西合陽縣洽川隔河相望,村子歷史可追溯到秦末漢初,《山西通志》也曾有關于它的記載:“昔有吳、王二姓居此,故名吳王村。”
村子依河而建,渡口因村而名。據史料記載,吳王渡始建于公元前636年,由晉文公重耳所建。重耳即位后,曾來此地巡視,認為這里西依黃河,三面環溝,只有一條古道與外界相通,是一處不可忽視的軍事重地,于是拓通道、筑碼頭,建成了沿用至今的渡口。吳王村內曾經四方商賈云集、各種商鋪林立,南來北往的客商紛紛駐足于此,由此也成為文化融合之地。
誕生于吳王村的桌子戲,受往來商人、雇工等來自不同地域習俗的影響,融合南北文化,于勞碌閑暇之余上演,盡顯“面對黃河一聲吼”之勢,或豪情萬丈,或粗獷酣暢。
歲月如梭,吳王古渡口雖早已不見昔日的繁華盛景,桌子戲也演變成如今的模樣。它沒有角色行當之分,演員都是樂手,樂手都有戲碼。它的曲調鏗鏘有力,唱腔質樸渾厚、高亢激昂,演員表情生動、動作夸張,樂器演奏精湛。演員們大都是沒受過正規訓練的農民,演出中,他們或用吹胡子、瞪眼睛的表情來演出故事情節,或用高亢的唱腔、夸張的動作來展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在表演方面,臨猗桌子戲的主要表現為粗獷豪放、接地氣的特點。唱到高潮時,演員躍身跳到桌子上。此時,高亢雄渾的唱腔響徹舞臺,演員生動飽滿的表情、雄健威武的姿態點燃全場。每每至此,臺上演員酣暢淋漓,臺下觀眾如癡如醉,只要看過桌子戲的人,都會對它念念不忘。
臨猗桌子戲也使用道具,主要分為武場和文場。武場有板鼓、小戰鼓、馬鑼、梆子、大镲、小镲、小鑼等,文場則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笛子、底胡等樂器。這些道具在演出中起到了重要的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
數百年來,臨猗桌子戲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唱真情摯愛,頌揚忠義仁勇,在引領風尚、教化民眾、活躍生活、鼓舞人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正因為演員來自當地村民,曲目內容耳熟能詳,曲調節奏口口相傳,桌子戲擁有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曲桌子戲,唱出了黃河的激越遼闊,吼出了黃土地的博大厚重。祝福這久經黃河水沁潤、黃土地滋養的桌子戲,像老百姓的日子一樣紅紅火火、滋味悠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