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05
■張雅茜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學故鄉。譬如莫言的東北高密鄉,賈平凹的商州,蘇童的楓楊樹街,等等。這個故鄉,無論是虛擬還是真實存在,都是作家心中最柔軟最能激發創造力的一方沃土。他們對自己的文學故鄉情有獨鐘,愛得深沉而悠遠、獨特而神秘,也是讀者探尋作家心靈創作的路徑,是寫作者文字表達背后的海底冰山。
運城籍女作家林小靜,是一位“鐵二代”,她從寫作的第一行字開始,就把目光鎖定鐵路,從未偏移。通往遠方的鐵軌,更新換代的列車,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成為她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僅用十年時間,就出版了五部長篇小說和紀實文學、幾部中篇小說,還有三部作品已經簽訂了合同,正在出版中。
國慶節前,拿到她的新作——紀實文學《國家至上》后,我一口氣讀完,心想:這還是那個瘦弱文靜的女子嗎?還是那個以小散文《一路二月蘭》讓我認識的林小靜嗎?字里行間,她最初的稚嫩天真,她追求優美風格的敘述與表達已全然不見,有的是結構的成熟,細節的嫻熟運用,敘述語言的簡潔流暢,人物描寫的鮮活生動。最重要的是,她的認識與思考,已站在更高的層面。十年磨礪,如今她輕松地駕馭了宏大題材的寫作,完成了她多年的夙愿——為大秦鐵路作傳。她成功了。有人說她是文壇一匹黑馬,我卻想到那并行的兩道鐵軌上,最初的綠皮火車到后來的快車,再到動車、高鐵,還有磁懸浮列車……
林小靜2011年從運城鐵路基層單位的一名管理人員,考入太原鐵道報社,把家搬到省城的同時,開始了與原來的專業毫不搭界的新聞采編工作。很快,林小靜的名字頻頻出現在《鐵道報》上,她的長篇通訊報道,字里行間,重于寫人的表達方式,讓我看到她潛在的文學創作能力。重要的是:她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也許,在鐵路一線的采訪激發了她的靈感,2014年我看到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靜靜的桑干河》,書中寫到我們倍感陌生的王家灣養路工區職工和家屬的故事:帶著一雙兒女千里迢迢探望癌癥晚期丈夫的青海女子;從云南來的尋找二十多年前為修建大秦鐵路犧牲長眠于此地兒子的大娘;養路工單調寂寞而艱苦的日常……都在那一刻深深震撼到我。快捷而舒適的出行便利,背后鮮活生動的故事,林小靜時常去思考探究。她以題材之優勢和書寫陌生而感人的另一群凡人的日常,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
中年轉換人生賽道,是件冒險的事。林小靜在寫作這條需要靠天賦加勤奮才能成功的路上能走多遠,價值多大?朋友們都不敢斷言。每次她回運城看父母,我們聊得最多的是她的寫作,她似乎沒有題材匱乏之憂。2018年,她的長篇紀實文學《火車來了》出版,仍然盯著鐵路,只不過目光穿透了歲月,抵達七十年前的太原解放之日。太原解放之際,一群革命先輩把一列“人民的列車”開進剛剛獲得解放的太原城。從茫茫人海中,林小靜找到了當年開火車的三名司機中唯一的健在者,聽他講述了當年在敵人的炮火中,跟著攻城部隊進城的曲折過程——這就是《火車來了》中那段血與火的歲月。
寫《火車來了》源自她偶然翻閱省圖書館的資料,突發靈感,然后尋找、采訪了三年時間,才成就了這本書。天道酬勤,這部作品為常人忽略的那段歷史及鐵路工人留下了精彩一筆。
林小靜似乎找到了她敘述的最佳方式,從歷史資料中打撈有價值的東西,然后去奔波,去采訪,去提煉,最后,用她獨特的視角講述一個個故事。2022年出版的《尋找消失的英雄》,2023年出版的《流沙》,都是如此。前者講述太原解放前夕,潛伏在太原南站的中共黨支部成員,冒險將太原城防工事圖送到榆次前線指揮部的故事;后者講述山西鐵路工人在抗美援朝時期,跨過鴨綠江,在敵人的轟炸中,用青春和生命保護鐵道線,保證志愿軍物資運輸,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獻出自己一切的英勇往事。她還把《靜靜的桑干河》改編成電影劇本,榮獲中國工業文學作品大賽一等獎。
成書采訪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假期完成的。她獨自坐火車去內蒙古,去北京,去偏僻的工區,去任何一處跟創作題材有關的地方,尋找還在世的當事人。老人們太老了,有的需要兒女做翻譯,還有第二次去就再也見不到的。林小靜落淚了,那一刻,她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她要為鐵路人作傳,要讓更多人知道鐵路人是怎樣工作和生活的,是怎樣為國家奉獻的。尤其對年輕人,那是怎樣的一段歷史?那個年代的人為什么不談錢不講價不追求生活舒適,只會奉獻?
她的小說《藍手帕》《3202之戀》,紀實文學《深潛六十載 為國鑄一器》,都在寫她深愛的鐵路。
在林小靜那里,為大秦鐵路作傳,是她多年的夢想。那時我不明白大秦鐵路何以在她心中占據著如此分量。當這個夢想終于實現時,當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至上》這部沉甸甸的作品捧在我手中時,當我認真讀完最后一個字時,我明白了。
“全景式描寫大秦鐵路的誕生與發展,呈現中華兒女勇擔使命與自強不息的壯麗篇章”,封面上醒目的文字概括了這部作品的主題與內容,對于林小靜,這無疑是一個挑戰,也成為她創作的里程碑。
鐵路,給林小靜提供了一座文學創作的富礦,她就像一個人的故鄉,慷慨無私地為她的女兒袒露胸懷,滋養著她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與激情,成就了這個女子人到中年的華麗轉身。
山西省作協原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楊占平在評論中這樣說:“《國家至上》題材非常獨特,而且宏大,講述的是我國第一條鐵路重載運輸專線大同至秦皇島的決策、建設、運輸和養護過程,整部作品內容站位高,主題意義重大,線索清晰有序,從國家高層決策上馬,到技術規劃設計,再到一線工人施工;開通后解決運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后續養護,涉及很多人和事,核心就是要讓這條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鐵路大動脈,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愛是啥?是心意相通,是血脈相連,是看見是理解是景仰,是把這一切變成文字,傳承,流傳。林小靜在《自序》中寫道:“每一次從大秦鐵路采訪歸來,置身于繁華的城市之中,我都有一種恍惚的感覺。因為,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的,是大秦鐵路上那一張張憨厚樸實的面龐、一個個身披風霜的背影及勇于創新的堅定眼神。還有他們心系國家發展、甘愿奉獻自己的一切,包括青春、生命的可貴精神。”
2024年10月21日,由山西省總工會、山西省作家協會、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國家至上》首發式在大同舉行,不僅主辦方的領導們蒞臨現場,大秦鐵路建設中的幾位技術人員和工人也作了新書分享。這是對這部作品的肯定,也是對林小靜的又一次褒獎與激勵。
目前,林小靜的長篇紀實文學《那年他們正青春》《鋼鐵重器》和兒童繪本《云端上的爸爸》已經簽訂了出版合同,將陸續與讀者見面。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文聯文學協會主席,她好像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一篇又一篇新作的題目在她腦海里發芽、生長,等待茂盛,而孕育這一切的,永遠是——鐵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