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28
記者 范 娜 金玉敏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清朝林則徐對子孫教育及財富傳承的深刻思考,在平陸縣躍飛果品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安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事蘋果出口20多年的張安康,在致富路上,始終與鄉親們攜手同行。他不斷擴建廠房增加就業崗位,他捐資建舞臺,甚至還把自家老屋改建成了方便老百姓存放生產資料的庫房……

張安康在檢查分選設備上的蘋果。記者 金玉敏 攝
多年來,張安康沒有把積攢的財富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在了鄉親和客商共同致富上,用在了貢獻社會上。他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曲共同富裕的大愛之歌。
和鄉親一起富
進入蘋果成熟季節,平陸縣洪池鎮鎮上就成了蘋果的天地,一車一車的蘋果被送到這里,經過精心分選、包裝,又一車一車被運往口岸出口。
洪池鎮鎮上如此熱鬧,是因為平陸縣躍飛果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躍飛公司”)坐落在這里。
走進躍飛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這個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寬敞車間里,從撕蘋果膜袋,到清洗、分選、套網袋、貼標簽,再到有序地裝箱轉運,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忙活著。
在眾多忙活的工人中,李大媽就在其中。
今年68歲的李大媽是平陸縣常樂鎮文家滑村人,有子女3個,因為孩子們的生活也不寬裕,捉襟見肘的日子讓她感覺一刻也不得輕松,平時只能去地里刨些藥材來補貼家用。
去年,李大媽經人介紹進入躍飛公司生產車間上班,主要工作是撕蘋果膜袋。令她沒想到的是,干了兩個月竟然掙了6000元。興奮之余,她緊緊拉著張安康的手,一遍又一遍說著感謝的話。最后她喃喃道:“這下好了,我不硬硬地靠子女養活了,還能給孫子買好吃的和好用的。”
跟隨躍飛公司一同前行,一批又一批鄉親有了穩定而豐厚的收入;成千上萬的蘋果種植戶也錨定了方向,在致富路上走得愈發穩健。
洪池鎮北馬村果農邱澤民對此感觸頗深。
邱澤民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務弄果園的第一批果農,家有5畝蘋果樹,雖然每年能產1萬多公斤蘋果,但收入并不穩定。
“以前沒有果汁廠,果子也不走外貿,每到蘋果成熟季節,大果賣了后,小果賣不出去,路邊、地頭遍地都是。這幾年好多了,蘋果一熟,大果被客商拉走,小果被躍飛公司收購出口到國外,品相不好的果子就送到果汁廠。”邱澤民難掩興奮,“一個果子都不扔,每個都能帶來收入。遇到蘋果行情好的年份,5畝果園收入能有四五萬元,行情一般時也能掙個兩三萬元。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張總就是我們的‘富星’。”
一個人所累積的財富,在一處花費多了,另一處支出必然就會減少。張安康將自己辛苦掙得的財富,幾乎都投入到擴建廠房、更新設備帶領大家一起致富上,對自己卻極為節儉。
在公司生產車間大門口,一處由彩鋼瓦搭建而成的簡易房便是張安康的家,走進門,堆放著雜物的客廳宛如一個倉庫,雜亂中透露出主人的忙碌與不拘小節。進入他的辦公室,會發現這里與臥室相通,兩者之間竟沒有門,甚至連門簾都沒有。
簡陋的布置呈現在外人眼前,一旁的張安康顯得有些難為情:“我這里確實不像個家。說實話,什么樣的房子我都買得起,可我對住的地方不講究,能住就行,只要不塌。以前家里很窮,滿心只想著怎么才能活下去,現在這條件好多了。”
張安康不僅住房不講究,出行也從不講排場。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他的代步工具除了一輛小電摩,就只有一輛二手小轎車。面對別人疑惑的眼神,他說得云淡風輕:“能用就行。”
多年來,張安康堅守質樸品質,把心思和財富花在和鄉親們一起致富上。他所創辦的躍飛公司直接帶動300多名鄉親就業,間接就業的人數,諸如果汁廠、紙箱廠、運輸車隊以及收購客商等相關從業者,更是難以計數。在他的引領下,果農們每年增收3000多萬元,在公司的務工人員每人每年增收3萬多元。
和客商一起富
從事蘋果銷售、出口,接觸最多的當屬客商。
自踏入果品行業以來,張安康就與不少客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提起每一位客商,他的眼中都充滿了敬意和感激。
20世紀90年代初,在平陸縣委、縣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號召下,洪池鎮也開始栽種蘋果。
剛開始,蘋果確實給種植戶帶來了希望,但弊端也在后來慢慢顯現——蘋果生產過剩,出現了賣果難問題。
一天,時任洪池一家化工廠車間主任的張安康,在回家途中看到殘疾果農張營業因為蘋果賣不出去,拄著拐杖在刨果樹。張安康勸他:“你先別刨,再等等。”
“蘋果賣不出去,咱就出去找客商來買。”于是,張安康辭去了化工廠的工作,開始闖江南,尋客商。

工人把裝箱的蘋果運載進冷鏈物流車。記者 金玉敏 攝
在隨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張安康六下江南,每次都在花光了所帶的二三十塊錢,吃光了所帶的干糧后返家。第六次,他在湖南找客商直到身無分文,為了掙回家路費,只好在湖南火車站給人搬運行李,偶遇了湖南客商胡大明。
“對方剛好急需在北方找蘋果收購代辦,咱急于把客商領回來。我們一拍即合。”張安康說,回來后,他收的第一車蘋果就是張營業的,幫他賣了1000多元錢。
自此,張安康走上了為果農銷售蘋果之路。
在張安康和胡大明等一幫客商的積極運作下,平陸的蘋果從剛開始的沒人要,到慢慢變成搶手貨。
但低門檻的收購帶來的市場競爭,讓張安康有了危機感。
2000年,在稷山一紙箱廠,張安康看到了一種很獨特的紙箱,一問才知這紙箱是專供外貿用的。經過多方聯系,張安康搭上了出口波蘭蘋果高端市場的便車。
“蘋果出口波蘭,要求極高。”張安康回憶起往事,依舊記得當時的情景:出口波蘭標準實在太高,往往幾十袋蘋果里只能挑出一袋符合要求的。好在發了一車貨后,得到了波蘭市場的認可,但老百姓對此難以適應。
“當時,國內蘋果收購客商逐漸增多,蘋果變得好賣了,老百姓不愿讓人挑揀,都是整袋出售。由于當時沒有果汁廠,我們把好果子挑走了,剩下的就不好賣了。如此一來,出口波蘭這條路就走不通了。”張安康說,但通過這次出口,質量、紅度、硬度、甜度等以前從沒聽過的新名詞,把他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國外高端市場走不通,張安康憑著掌握的新知識,仍在國內眾多的蘋果收購競爭中維持著自己的市場份額,并等到了下一次機會。
“2004年的一天,三門峽客商老李找上門,問我做不做蘋果外貿,我說不做。他說只要70以下規格的小蘋果,出口孟加拉國,八九毛錢一斤收購。”張安康想了想,覺得這個適合老百姓,就同意了合作。
可沒過幾年,老李的公司卻出事倒閉了,還讓張安康賠進去50萬元。但張安康很坦然,他說:“雖然這條外貿鏈斷了,我還賠了錢,但我從中也吸取了教訓。國家的資金不能隨便套用,要干就實實在在自己干。而且跟著老李,我找到了一條適合當地蘋果出口的路子。”
2010年,張安康在千挑萬選后,與甘肅省禮縣一家蘋果出口企業達成了長期合作意向,雙方還共同創建了“遠亮”品牌。自此,外貿之路逐漸穩定下來。如今,“遠亮”蘋果常年固定出口尼泊爾、泰國、越南、孟加拉國等國家。
“客商成就了我,外貿成就了我。”張安康感慨道,一路走來,外貿之路雖有波折,但正是那些客商的引領與合作,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前有客商帶領張安康前行,后有張安康引領客商開拓進取。在蘋果出口這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道路上,張安康影響并帶動了一批又一批人成為公司的蘋果收購客商。
裴自超是最早一批跟隨張安康收購蘋果的客商之一。
多年以來,在張安康帶動下,裴自超在實現自身富裕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客商共同發展。每年僅工人工資一項,裴自超的支出就有七八萬元。
如今,張安康的客商已遍布全國。除了平陸縣當地有100多名客商,在臨猗縣還有200多名客商。此外,在我省的太原、臨汾以及甘肅、河南等地,都能看到客商為躍飛公司收購蘋果的身影。
多年來,張安康用自己的信譽爭取到了國內越來越多的客商。對國外客商,他同樣給予了最大的真誠。
去年,躍飛公司和孟加拉國客商簽訂了2000噸的蘋果出口合約。但在躍飛公司組織工人加班加點裝好準備發貨時,卻因孟加拉國發生動蕩,所有蘋果不得不壓下另作處理。為此,張安康賠了100多萬元。
“按照合約,違約是要賠償的,但這是不可抗因素導致的,咱就不提那茬了。”張安康說,自己雖然吃虧了,但維持了雙方的合作關系。今年,他和孟加拉國客商聯系上后,對方為此表達了深深的歉意,并且用實際行動給他以補償——更多的蘋果出口訂單。
“孟加拉國客商特別照顧我,今年已經下了1萬噸蘋果的訂單了,往年沒有這么大的量。今年的蘋果出口到現在,公司已經把去年的損失賺回來了。”張安康高興地說。
和精神一起富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張安康富而有愛,從沒忘記生他養他的家鄉——北馬行政村坑底自然村。
去年,已在洪池鎮定居多年的張安康又搬回來了,村里的老屋卻早在3年前就被他改建成了庫房。
“老屋的院基有6分大,建成庫房后,大門平時也不上鎖,方便村民存放玉米、油葵或生產物資。水龍頭也安裝在門外面,誰都可以免費用水。”張安康說。
為了帶動更多村民一起富,去年,張安康出資在坑底村東南側建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車間。今年,又在村南建了一個同樣面積的車間,并安裝了一套分選設備。

在北馬行政村坑底自然村車間里,村民在分揀蘋果。記者 金玉敏 攝
“以前這些地方都是破爛的院子,雜草叢生,改成車間后,能為五六十名村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崗位,幫他們增加收入。”張安康說。
在村東南的這座車間里,20多名村民在分揀蘋果。41歲的村民楊秀娟就是其中一個。
“我在這兒主要負責撕膜袋,一天能掙七八十塊錢。”楊秀娟說。在這之前,她在家務農,家庭收入主要靠地里莊稼和孩子爸在外務工。她家有兩個孩子,一個剛考上大學,一個上高中,生活有點緊張。在這邊干活是計件制,比較自由,地里活也不耽擱,還能給家里補貼一點。
在這個廠房,除了楊秀娟這樣還算年輕的留守婦女,更多的是五六十歲的婦女。她們說,像她們這樣的年紀,出去打工不好找活,這里活不重,還能掙些零用錢。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
9月份以來,張安康貸款給村里建舞臺一事,成為北馬村村民津津樂道的事。
北馬村是個合并村,村委會設在坑底自然村,但村里幾十年沒有舞臺和廣場,村民休閑健身、開展文藝活動,都沒有場所。作為黨員,張安康時刻準備為村里的事盡心出力。
去年,張安康就和幾位老黨員籌劃好了,把村南那片破爛窯洞及周邊雜草叢生的地方規劃建成舞臺、廣場。
“舞臺總造價45萬元,除了村民和老黨員的捐款,還差36萬元。我承諾了,就必須做到,就是貸款也要把舞臺建起來。”張安康說。
建設過程困難重重——家人反對聲一片,個別群眾因迷信思想出來阻擋……但張安康咬牙堅持。
面對張安康的執著,家人很不理解,畢竟這不是幾萬元,而是幾十萬元的事。但是,心疼他也是個66歲的老人了,家人仍用實際行動支持他。
老伴借遍親戚籌來了17萬元,女兒拿出了6萬元,兒子出資10萬元……
建舞臺、廣場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張安康時時守在工地,干活、指導、買材料,跑前跑后,流血流汗又流淚。終于,在9月初,北馬村舞臺、廣場建成竣工,張安康整個人卻瘦了近20斤。
“這個廣場可容納7000人開展文化活動,平時還可以供村民晾曬藥材、玉米等。我給大家配了音箱,現在每天有人在那里做操、打太極,晚上村民在那跳健身操。我們已經與霍州市蒲劇團訂好了,明年正月在這里唱5場大戲。”張安康高興地說,有了這個陣地,黨的致富好政策也能更好、更快地傳進來了。
說起這個舞臺、廣場,坑底村文藝愛好者楊秀珠連連夸贊:“我們村幾十年沒有舞臺、廣場,這下終于建起來了,我們開展文藝活動有地方了。安康還給村里老年灶捐款,重陽節給老人買衣服、鞋,發雞蛋,還給老人送夏涼被,請老人喝豆腐腦。不管別人怎么說,他都毫無怨言。”
張安康還帶頭捐錢,在村里組建了鑼鼓隊,他出資買了100多面鑼鼓。在前段時間平陸縣組織的鑼鼓比賽中,他們的鑼鼓隊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兒孫能干,要錢干啥;兒孫不能干,要錢干啥。我掙的錢都要用在社會上。不給兒女留錢,要留精神財富,留正道家風。”
張安康這幾句話,不時縈繞在記者耳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