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貴陽日報時間:2024-09-19
□甘婷
今人吃月餅,寄托祝福與歡樂,古人吃月餅也亦然。常有長輩給孩子們賜餅,期待后輩得福,一如施景琛寫的《中秋詞》:“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愛護意,年年例又貺雙魚。”古人嘗“月”也是多姿多彩,別有一番風味。
古時,月餅多為圓形、稍扁,做成一個個小餅,餅皮之中卻可包羅萬象。至于月餅中有啥餡料,翻閱史料,有明朝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中記載:“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又有《萬歷嘉興府志》云:“八月望以百果為大餅,名月餅。”可看出,起初,人們吃果脯和果仁餡的月餅,有的價格還相當昂貴,
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越發精湛,于是漸漸發展出廣式、潮式、京式、蘇式四大派別的月餅,同時,又有一款新口味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這是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記。這餅中含“松仁、瓜子仁、核桃仁、冰糖、豬油”混合制成的餡料,重糖又重油,滋潤得很,這應該是現在五仁月餅的前身。后來,制餅者繼續往餡料里添加各種果料、肉絲等,將它演變成口感豐富、香味濃郁的“五仁叉燒”月餅。
古時的月餅分廣式、潮式、京式、蘇式四大類,不分伯仲、拼個高下,亦可依“甜”黨與“咸”黨分組,無論嗜甜或嗜咸者都能一膏饞吻,品味節日的歡樂。
歷史上,咸月餅要比甜月餅晚至少500年誕生。民國時期,云南賣云腿月餅,是由昆明老字號合香樓初制而成。而江浙滬的寵兒酥皮鮮肉月餅在上世紀初出現,由傳統蘇式茶點改良而成。嶺南地區的廣式叉燒月餅在上世紀40年代才問世,咸、鮮、香、酥,同樣深受人們的喜愛,被追捧至今,終于成了月餅家族中的新經典。
舊日里,蘇軾吃月餅,“嚼月”甚是愜意:“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如今,無數游子盼中秋、盼歸家,與長輩親人共賞一輪明月,舌尖上綻放徐徐月餅香,那幸福的滋味悠遠、綿長。 (《貴陽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