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23
■趙應征
今生與許多人和物有緣,在這眾多的緣分中,可以說,與書的緣分是我人生中的緣分之最。書籍給予我用之不竭的知識、給予我博大精深的智慧,書籍又給予我征服一切困難的力量,書籍也讓我改變了人生的命運。生活中我喜歡書、熱愛書,無論平時生活、工作有多么繁忙,我都會抽時間、擠時間讀書。
年輕時候,我和其他村民一樣,在自家的責任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因為從小有書癖,每年都要購買很多雜志。那時候我經常去書店和書攤買書,購買的書大多是雜志,有《人民文學》《中篇小說選刊》《小說月報》《讀者》《意林》《山西文學》等等。書一旦購買回來,我就會抽時間擠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白天去田里干活之前閱讀,從田里回家后閱讀,每天晚上在煤油燈前閱讀,坐的時間長了不舒服,就鉆進被窩里繼續閱讀,常常閱讀到深夜也不知疲倦。那時候我對書的追求和執著,確實到了忘我的地步。
話說那年秋天,久旱無雨,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像做錯了事的孩子,垂頭喪氣的,葉子被曬得擰成了麻花卷。為確保大秋作物有個好收成,將損失降到最低,生產隊里的機井開始晝夜不息地轉動起來,抽水給大家澆地。我們隊在村北的秋田少說也有300畝,可是只有一眼深井,顯然忙不過來。為了搶時間澆地,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排隊,有人為了早點澆上甚至于想各種辦法去加塞。
好不容易輪到我家澆地了,我把井水引到我家的玉米地后,將隨身攜帶的一本雜志拿出來,坐在井臺旁的大柳樹下看了起來。頭頂烈日高照,樹上蟬鳴聲聲,我卻沒有受到絲毫的干擾,一頁一頁,像饑餓者撲在面包上似的閱讀起來。正看得起勁,突然有人從我身后將書一把奪走,驀然回頭,竟然是我的妻子。只見妻子陰著臉,氣呼呼地從我手里奪過雜志往水渠里扔,她一邊扔,一邊怒氣沖沖地說:“我讓你看書!我讓你看書!”后來才知道,我在井旁看書時被一個村民看到,他遇到我妻子時將“情報”給透露了。我自知理虧,趕緊從水渠里將書撈出來,和妻子鉆進玉米地去查看澆地情況,結果發現井水早將一畦玉米澆到頭了,溢出的水,越過壟頭一股腦流進了路邊的樹坑里。
還有一件與讀書有關的事情。某年10月,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村民們最繁忙的時候:地里的玉米成熟了要收割,谷子和高粱要收割,大豆和紅薯要收,棉花也開了一地等著采摘。總之,每年10月都是村民們最珍貴的季節,不亞于龍口奪食的麥收季節,誰家一旦延誤了收割,將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損失。為了搶收、搶摘,一個家庭的勞動力這時候往往是不夠用的,都會邀請親戚來幫忙。那時候,我和妻子有責任田十多畝,有玉米、大豆,還有五畝棉花等著要摘。四只手忙不過來,妻子讓我將她的奶奶接過來幫忙救急。妻子的奶奶那時候60多歲,耳朵有點聾,眼睛也不好使。老人家過來后,當然不能下地幫我們收割莊稼,只能坐在家里,盡可能地幫我們把收回家的玉米去掉外皮、把摘回家的棉花桃剝開。
一天晚上,大隊高音喇叭呼叫,通知說郵政所里有我幾本雜志,讓我去取。記得當時取的是《人民文學》和《小說月報》,那本《小說月報》的封面上印著魯迅的頭像,里面有一篇小說是《麥苗青青》,具體是哪位作者我不記得了。我拿回雜志后,也不管妻子和她奶奶有多忙,就鉆進另一個房間,如饑似渴地開始閱讀。我被小說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全然不知道家里其他人都在忙碌著干活。一個小時過去了,又一個小時過去了,我把那篇小說閱讀完后,又接著閱讀了兩篇短篇小說。妻子好久不見我過去干活,中間已經喊叫過我幾次,都被我用“別急,快了,馬上就來了”的話支了過去。后來妻子不見我過去,就跑過來找我,看見我在讀書,一氣之下從我手中將書奪走,然后跑到院子,將書撕成了兩半。那時候我愛書如命,看到妻子將我的書撕掉,我的心像流血一樣難受。
多年以來,喜歡讀書,讓我有了大的進步。首先是學會了寫作。我在業余時間寫出大量文章,這些作品先后被《山西日報》《運城日報》《三晉都市報》《羊城晚報》《太原日報》《山西婦女報》等報紙發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