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9
□曹中義 韓彥平

陶城會現場 景晰 攝
“永和三日會河濱,鑼鼓喧闐多少人。一帶新妝齊斗處,好同桃李艷陽春。”清末永濟貢生樊琖《蛩響集·陶城竹枝詞》六首之第一首,穿越時空,為我們呈現出清時陶城集市盛景。今龍年甲辰三月三陶城古會之盛,依托著歷代陶城集市之繁盛,賦予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濃郁的新意。
今年的陶城古會自農歷三月初一起會,三月初三達到鼎盛。會場橫空懸掛著“‘傳德孝文化,促鄉風文明’實踐活動暨永濟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集市’張營分場”紅色巨幅會標,使活動主題豁然入目。會場人聲鼎沸,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早到的鄉親們興高采烈地圍坐一桌又一桌,津津有味地享用著免費早餐。吃罷早餐的,已愜意就坐在舞臺下整齊擺放的朱紅長凳上,等待觀看文藝演出。
早上9點整,陶城鑼鼓隊敲響了喜慶祈福的開場鼓樂,文藝演出正式開始。首先,永濟市德孝文化研究會文藝演唱團表演了永濟道情《德孝文化新風盛》、眉戶表演唱《孝親敬老風俗淳》。接著,張營鎮下轄各村分別獻演了歌曲、舞蹈、健美操、小品等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這些非專業的農村青年就地取材、展示才藝,高歌勁舞、熱烈奔放,唱出了幸福生活,舞出了農民風采,觀眾連聲叫好、掌聲不斷。
張營鎮司法所也借臺普法,向觀眾發放《法律援助指南手冊》和宣傳頁,深入推進法制宣傳進農村下基層活動。平陸縣蒲劇團應邀為大會獻演三天六場大戲,讓趕會群眾免費看戲、免費吃飯,盡情享用三天三夜的文明大餐。僅用餐一項,每天高達一百余桌,把孝老敬親的德孝文化發揚光大、落到了實處。
永濟古稱蒲坂,是舜帝建都之地。張營鎮是舜帝故里,陶城村所在地正是“舜陶河濱”的古文化遺址。“德自舜明”,由舜帝開創的德孝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張營鎮黨委、政府和永濟市德孝文化研究會,近年來充分挖掘、整理、研究、弘揚舜文化,得天時、地利、人和,取得了喜人成果。僅陶城村歷年涌現出的文明戶就70余戶,五好文明家庭10余個,好婆婆15人,好媳婦20余人。特別是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堅持6年不間斷,為老年人提供了幸福舒心的康養之地。這些對推進鄉村振興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均有著重要引領和指導作用。
文藝表演結束,吃罷午飯,鄉親們又舒心地坐在舞臺前,觀看平陸縣蒲劇團的精彩表演。雖然已白發皓首,但張張綻放出燦爛笑容的臉龐,滿滿都是幸福感。夕陽西下,父老鄉親心滿意足地互相話別道安,借用樊琖先生的《陶城竹枝詞》來形容,可謂恰如其分:“夕陽云散各東西,好趁香風送馬蹄。更約明年來定早,莫教人滿杏花堤。”
陶城,一個讓人眷戀的舜文化“圣地”;三月三,一個從遠古走來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節,我們期待來年再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