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散文應寫出韻致

——品讀李立欣新著《南風薰兮》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8

■韓振遠

初讀李立欣的散文時,我們并不相識。偶然在網絡上讀到他的“運城人系列”,很快被吸引,萬榮人、新絳人、垣曲人、永濟人、臨猗人……他一篇篇發,我一篇篇讀,像看一場場大戲。大幕拉開,一個接一個地方人物唱出不同曲調,比劃不同動作,鮮活生動地閃亮登場,音韻鏗鏘,儀態萬方。作為臺下觀眾,我不由擊掌叫好。一個地方人演完了,大幕合上,臺上過場樂曲還在響,臺下人仍意猶未盡,期待幕布再次拉開,人物再次登場,故事再次鋪開。等十三縣(市、區)人一一登場亮相后,我曾想,李立欣是位什么樣的作者,竟能將一地人物,以群體形象演繹得如此生動傳神?固然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要寫出一地人物特點,僅憑灑脫靈動的文筆遠遠不夠,還需要歷史、地理、人文知識的積累,需要敏銳的感知能力、清晰的綜合能力。李立欣是如何做到的?

讀立欣新出版的散文集《南風薰兮》,再次被作者細膩優美的文筆、深入細致的思考吸引。從《南風薰兮》中,我讀出了散文的韻致,聞到了一股飄拂在清新空氣中的河東味兒。

文學體裁中,散文是題材最寬泛的一種,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個情懷,一種心得,靈犀一動,哲思一現,皆可隨手拈來,不拘章法地下筆成文。而最常出現在散文家筆下的是什么?反過來說,什么事物最容易被散文家捕捉?

縱觀古今散文作品可以得出結論,除恒久不變的愛情之外,一曰親情,一曰鄉土。散文作家寫散文,其實是自我達表,以個體生活體驗,表達人生思考。此二者,是自我表達的最好途徑,最能抒發作家的感情,最能豐富作家的想象,最能勾起作家的寫作欲望,若能將二者完美融合,散文會達到一個較高境界。《南風薰兮》中,最讓我愛不釋手的就是以家鄉風物為題,寫親情鄉土的篇什。

運城古稱河東,千百年來,河東山水風物已被無數大家描繪過、吟詠過,作為寫作者,又被自己無數次打量過、撫摸過,千遍萬遍地出現在視野內、留存于記憶中,是我們生命的見證、生活的陪伴。河東歷史上出過許多大文人,如雷貫耳的名字能列出一大堆,古代有薛道衡、王績、王勃、王之渙、柳宗元、司空圖、司馬光、薛瑄……現代有李健吾、景梅九……描寫河東山水風物的名篇名作能裝滿一大篋,《野望》《游北山賦》《晉問》《登鸛雀樓》《條山蒼》《游龍門記》《終條山的傳說》……經他們如椽之筆寫過之后,家鄉風情還能寫什么,怎么寫,又能寫出什么文采,哪種情懷?

立欣博覽群書,文學功底深厚,下筆之時,似乎從不想別人怎樣寫,他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寫自己心中的河東。可能在他看來,濃妝艷抹、忸怩作態的山水風物,顯然與河東“八字不合”“命相不符”。他寫家鄉山水風物,重個性而不拘泥于意義,重韻致而不局限于價值,家鄉的山水風物不只是寄托情懷、抒發胸臆的載體,更像老友,似鄉親,可促膝交談,可攜手漫步。當個性鮮明、靈動飛舞的山水風物出現在筆下時,意義、價值自在其中。

寫家鄉風物,描摹故鄉山水,一般作者下筆多喜歡“此情此景”,爛漫了風景,旖旎了山色,山巒之高聳,奇石之怪異,大河之浩淼,溪流之潺湲,固然可使文字絢爛,篇什生輝,貼上鮮明的標簽,也可使文章游目騁懷,闡發歷史,引申意義,生出哲思,能達到所謂“情景交融”已是高手,卻不一定能表現出山水的個性、風物的靈魂。這是傳統散文寫法,古代柳宗元、王安石、蘇軾這么寫,現代朱自清、梁實秋這么寫,當代劉白羽、楊朔也這么寫。立欣不這么寫。

鹽湖、孤山是河東最具代表性的風景,許多人都寫過。讀立欣筆下的鹽湖、孤山,我驚訝地發現,鹽湖、孤山像活生生的人,在家鄉的土地上,歷史的云霧中,展現出額頭的皺紋,面頰的肌理,燦爛出笑容,悲苦出滄桑,有靈魂,有情感。鹽湖就不單是湖,孤山也不單是山,變為可以寄托感情的長者、交流對話的朋友,湖與山的命運、歷史就與人聯系在一起,如此,湖水更浩淼,山峰更雄偉。在他的筆下,湖與山是人生的背景,生活的陪伴,又似游子的夢境,時常繚繞在思緒中,既厚重,又飄渺。這樣寫,非妙筆奇思不能得。

美食名吃也是地方風物的一種,名家寫來,求雅致,講品位,散淡隨性,意蘊高遠。遠者如張岱,近者如汪曾祺都這么寫。立欣的寫法很特別,看似質樸無華,實則拙中藏巧,像鄉村巧婦蒸花饃,一盆面,一瓢水,晚間餳,早間看,反復揉搓,直到瓷實勁道,才施展絕技,剪、捻、搓、貼,用盡各種手段,直到成為一件像模像樣的藝術品。

簡單的地方名吃,到立欣筆下,往往能品出韻味,吃出歷史,讀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滿含人生滋味。此間功夫,絕非看上去那么簡單。那些鄉間的洋槐花、韭菜,街市上的餅子、水餃,家里的蒸饃、面片,一經立欣描寫,像被賦予靈魂,顯示出個性,鮮活生動,娓娓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餅子“注定是爐火上的風流,火鏊上盛開的花朵”。韭菜是個農家女,開花的模樣都是那么不好意思。而韭菜花,“像農婦頭上的一方藍花巾,樸素在明月里,只為秋陽一擋風塵”。“蔥是北方人味覺上的芳香,介于蔬菜和調料之間,晉南的蔥,硬朗、壯氣、辛味重,生吃有生吃的清爽,熟吃有熟吃的美妙。蔥花一烹油,靈魂就飛散……”老姑做的臘八飯,“旗花面片潤得像玉,豆子與小米已融在湯里不分你我,像熱戀中的情人,散盡了全身的香氣,陶醉得一塌糊涂”,連燒火的蜂窩煤也是“一個時代與千家萬戶小日子密不可分的吉祥物”。如此,本來平常的風物,有了靈魂,有了表情,有了個性,甚至有了動作,讀來,如詩如畫,雖不千嬌百媚,卻生動傳神,自有一種韻致。

好的散文,即使寫瑣碎生活,也能表現出情趣,顯示出智慧,讀立欣寫日常生活的散文,是一種文字享受,一種生活回顧,經歷過的人會沉浸其中,沒經歷過的人會被感染。過后會發現,好的散文不光需要優美的文字、充沛的感情、不凡的才氣、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還需要智慧。一般論者常將智慧的表達歸結為靈氣。我不這樣認為,靈氣是作者思緒的靈光一閃,智慧的表達卻是知識與才能的綜合,思考與筆致的合體,有智慧的作者,能將即使很日常的生活也寫得靈動通透,有智慧的散文讀來會讓人跟隨作者的文字思緒飛揚。在《日歷牌》一文中,他寫道:“一本臺歷,當兩側厚薄幾乎相當時,就像一雙完美的翅膀,翱翔在一年的大考中。”《書信舊事總關情》一文中,當父母去蘭州探望生病的外祖父時,他寫道:“好像那一次,我是把父母作為一封書信寄到了蘭州,一連多日總是習慣西望初冬的落日。”這樣的文字,優美奇妙之外,還能讓人讀出作者的智慧。

立欣的散文大多首發在公眾號上,點擊閱讀量達到“10萬+”,在當今文學門庭冷落的年代,散文作品能有如此大的受眾面,是作者寫作能力的體現,確實難得。立欣的散文很運城,很生活,也很自我,又因為接地氣,很親切,也很自然,卻不宜像讀網絡爽文小說那樣匆匆瀏覽,需慢讀細品,如品嘗河東美食一般,今天水餃,明天熬菜,后天羊肉泡,大后天洋槐花蒸菜,間或加兩個火燒、一碟“韭花”,一樣樣品嘗過后,唇留余香,口生津液,滿嘴的河東煙火味兒!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