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垣曲曲劇,河東戲劇舞臺的一朵奇葩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09

王端陽

在河東戲劇舞臺藝術園地中,垣曲曲劇確屬一朵艷麗的奇葩。因為就河東地區來說,即使大到晉南乃至三晉大地的各區各縣,也就垣曲一家有曲劇。垣曲曲劇源于豫省,根基在豫,是在垣曲這一方戲劇熱土培植成長起來的曲劇藝術。多半個世紀以來,垣曲曲劇秉賦河南曲劇的基因,不斷借鑒融匯各方戲劇藝術的精華和營養,逐步成長發展為垣曲及周邊廣大區域人民群眾同賞共樂的帶有垣曲地域色彩的戲劇藝術奇葩。

正月初十晚,垣曲曲劇團在蒲景苑劇場演出《卷席筒》時劇照。馬堅兵 攝

垣曲人有了自己的劇團

垣曲地處晉豫之交,是一個兩地文化互相交集滲透的多元化戲曲之鄉。垣曲人熱愛戲曲,歷史之久遠,從出土的宋、金墓葬中的磚雕實物和縣志、牒譜等史志記載的資料中即可得到印證。1961年版的《辭海》中有說:“流行于山西垣曲一帶農村中,約有五六百年以上歷史”的鑼鼓雜戲,“保存了不少宋元戲曲的遺跡”。鑼鼓雜戲是垣曲地區民間曲藝的統稱,其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解峪南山的打镲,譚家西石的霸王鞭,古城胡村的高蹺,劉張古堆的旱船、秧歌,等等,不一而足。它們地方色彩濃厚,風格特點各異,代代相傳,歷久不衰。上世紀中前期,垣曲地帶外來多種戲曲劇種在此交集。比如有河東而來的蒲州梆子、眉戶等“西戲”,有河南過來東塬一帶人愛聽的懷梆、越調等“東戲”,還有北山人接納進來的上黨梆子、八音會等。各種劇種交相碰撞,更大大活躍了垣曲人的文化生活,滿足了人們對戲曲愛好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老百姓安居樂業,文化事業也日趨繁榮。1951年年底,河南洛陽地區由程俊星帶領的民間青年曲劇班子來垣曲演出,把流行于豫西河洛一帶的曲劇這一新興曲藝形式帶到了垣曲。這一新興的曲劇藝術曲調優美,弦律活潑,演唱起來亦莊亦諧,親切自然。它來自民間小調和曲藝說唱,極富人民性和音樂性,老少皆宜,雅俗共賞,深得老百姓喜愛。一到垣曲,垣曲人就入迷了。翌年春,為滿足垣曲老百姓的意愿,由垣曲縣政府牽頭,該班子組合了河南靈寶的一班曲劇藝人,隨后又邀請翟東海等幾個有影響力的名角加入,組成了一班行當齊全的曲劇團。這就是垣曲曲劇團初始的班底。該劇團成立后,經于縣政府禮堂匯報演出,又到全縣各地巡演,反響良好,受到全縣人民的歡迎。于是垣曲縣政府經過上級政府備案批準,正式接納該團為垣曲縣曲劇團。從此,曲劇這一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就在舜鄉垣曲扎根生長,發展壯大,成為河東劇壇一朵熠熠生輝的奇葩。

垣曲曲劇的成長和發展

垣曲曲劇團成立之后,除在本縣各地巡回演出,也開始有計劃地外出巡演。那時各方面條件都還很差,每去一地,多以騾馬大車接送,全團演職人員往往舟車勞頓,生活清苦,工作勞累。劇團本身多方面條件也很欠缺,比如沒有專職的導演和編劇,也沒有專職的音樂設計,很多人都是身兼數職,頗為辛苦。但戲演得卻不含糊。1953年春,劇團首次參加晉南專署文藝匯演,其傳統劇目《青山英烈》即大獲成功,在整個晉南戲曲界引起轟動,受到專署文化局的表彰。隨后其演出范圍越來越廣,沿隴海路西出陜甘,沿同蒲路北至省城、大同,南向則遍走河洛地帶,所到之處,廣受歡迎,享譽晉陜豫。

垣曲曲劇團創建伊始,即著手考慮招收本縣本土學員,以使劇團朝本土化方向發展。1954年,在全縣范圍內首次招收了60名9歲至15歲學員,由專人負責學員的學習和生活,年終考核后擇優留取30名繼續學習。一年半之后,這些小學員開始隨團練習演出,從扮演衙役跑龍套小角色開始,到三年后正式拜師,成為團內的二線專業演員。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后來成了團內的臺柱子。比如呂瑛、杜衛生、李清香、王增棉等人都是繼翟東海、琚德祥等老一輩臺上名宿之后的第二代名角。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垣曲的山山水水,但垣曲曲劇卻顯露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象。為及早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使曲劇藝術這朵奇葩在垣曲繼續得以茁壯成長并繁榮發展,垣曲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局報請縣委、縣政府批準了開辦垣曲戲曲學校的報告,決定招錄一批8歲至14歲兒童入校學習,為垣曲曲劇儲備一批后備力量。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800多個報名者中最終有40個優秀學員被招錄。這40個學員經過三年的學習和培養,后又經過藝術學校曲劇班的專業訓練和進一步提高,最后全部進入垣曲曲劇團,從而奠定了劇團堅實的后備人才基礎。這些人其后都成了劇團新生代中堅力量,支撐起劇團乘風破浪,走向輝煌。

從1952年建團至今,垣曲曲劇團已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這期間,有坦途,有坎坷,有繁榮,也有一度的萎縮,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由起初貨郎擔子一樣的戲班子,到今天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文藝團體,由二三十人的“雜巴腳”到陣容恢宏的正規劇團,它的發展見證了垣曲地方文化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新中國戲劇文化的歷史進程。

垣曲曲劇一路走向輝煌

垣曲曲劇這株戲劇藝術之花,一路走來,灑下了一路令人驕傲和欣慰的榮譽和光彩。

1956年,晉南專署在臨汾組織文藝匯報演出,垣曲曲劇團拿出的《夜審周子琴》得到圈內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廣泛認可,榮登榜首。演員琚德祥、翟東海、孫香云分獲表演二等獎和三等獎,劇目獲表演集體獎,劇團獎獲了一幅金絲絨大口幕。在數十個劇團中脫穎而出,獲此獎勵,當屬不易。第二年,專署舉辦學生會演,杜衛生、孫香云的折子戲《三不愿意》又獲表演三等獎。到了1959年,晉南專署舉辦了全區青年演員匯報演出,呂瑛和王秋蘭的《趕腳》劇目獲集體獎,二人分獲表演甲等獎和乙等獎。省報以“看垣曲曲劇團19歲青年演員呂瑛扮演七十歲的老漢”為題發文報道。臨汾航校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垣曲籍革命元老)之后特邀劇團為蘇聯專家演出,受到褒獎。上世紀六十年代,劇目《風雪配》參加專署會演,又獲二等獎。進入七十年代,革命現代劇目《李雙雙》《掩護》均參加了運城地區的匯報演出和交流演出,雖活動未設獎項,但二劇所得評價甚高。其后現代戲《激浪紅梅》又參加了全省會演,呂瑛、王秋蘭又拿回優秀演出獎。還有,在運城地區專場舉辦的《紅燈記》匯報演出中,垣曲曲劇團呂瑛飾演的李玉和的劇照懸掛在劇院顯要位置,一眾演員都獲得了表演獎和優秀青年演員獎。

“文革”結束以后,中國的文藝界沖破“左傾”思潮的禁錮,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新的繁榮時期。垣曲曲劇乘著時代的春風,編創出一個又一個反映時代脈搏的新編現代戲劇目,并挖掘出不少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古裝優秀傳統劇目。比如《風雨桃花嶺》《卷席筒》《情系法網》等。其中以《情系法網》的成績為最。

1995年春,垣曲縣紀委委員、劇團時任支部書記王仰圣幾個人創作了一部戲叫《情系法網》,由縣文化局申大局進行了加工修改,排練試演后覺得很滿意,也引起了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認為是一部很有現實教育意義、弘揚正氣的好劇目。后又經省、市紀委領導和有關專家幾次審定加工,《情系法網》先在運城各縣巡演,演出達40多場次,《運城日報》予以跟蹤報道,反響強烈。該年秋,劇團按省紀委設定的路線,開始了自臨汾侯馬北上大同、東走太行、西到呂梁的全省大巡演。在省城太原長風劇場,《情系法網》五場連演,場場爆滿,人滿為患。人們沉浸在親情人情和黨紀國法的矛盾漩渦之中,在享受精彩表演和優美音樂弦律的同時,接受了一場嚴肅的政治法律的教育。《山西日報》以“《情系法網》演出場場爆滿”為題作了專題報道,《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等新聞媒體也都陸續予以宣傳介紹。巡演歷時三個多月,達300多場次,遍走了全省各地,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而同時,垣曲曲劇也一時間撂紅了三晉大地,譽滿全山西。

進入新世紀后,垣曲曲劇繼續沿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大方向,不斷編創出一部部老百姓喜歡的好作品,獻給人民群眾。2003年,一部反映計劃生育題材的《花菇嶺的彎彎事》(原名《花好月圓》)出爐,受到市縣領導的關注。經過幾度修改排練,具備了很強的現實性和觀賞性,先在河東大劇院舉行首演儀式,然后赴全市巡回演出。演出40多天,前后50多場次,場場座無虛席。垣曲曲劇又火了一把。2017年,隨著農村脫貧致富,扶貧攻堅運動的開展,以《核桃灣》為代表的新一批反映農村生活的劇目出爐了,《核桃灣》再一次唱紅了河東大地,唱響了汾河灣。

許多年來,隨著文化市場多元化現象的沖擊,古老的戲劇舞臺藝術面臨諸多現實困難,怎樣把中華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并發揚?垣曲曲劇團適應市場需求,克服困難,走出困境,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如今,垣曲曲劇仍一直活躍在舜鄉大地和晉豫山川,并將一直活躍發展。

垣曲曲劇人才輩出,代代相傳

垣曲曲劇團建團至今,風雨兼程,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優秀演藝人才,深受廣大觀眾喜愛。他們聲名遠揚,保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以翟東海為代表的最早一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藝人,是劇團頭一撥頂門立戶的臺柱子。他們大都來自河南原籍,從小受藝學戲,各自皆能獨當一面。翟東海1930年生,河南孟津大崔溝人。1953年入團,先后任劇團副團長、團長和戲校副校長、校長,國家一級演員。他出身貧寒,天資聰穎,從小就喜歡看戲,邊看邊捉摸學唱。十幾歲時,他被一家戲班看中收為徒弟,在孟津一帶唱出了名氣,后隨團到西北多地演出,一邊演,一邊拜師求經,學得各路戲曲的專功特技,一時名聲大噪。他做戲認真,一絲不茍,唱念做打,皆成工夫,其唱腔音域,渾厚有磁性,抑揚頓挫,高低緩急,既受聽又耐聽。垣曲老一輩人看曲劇,都愛聽翟東海的唱工,至今,他的《夜審周子琴》《闖王勸將》《生死牌》《沙家浜》等劇中的唱段都還在人們的耳際回響。孫香云是和他搭戲最多的旦角演員。她是平頂山市人,少年時代兵荒馬亂,沒上過學,唱戲全憑腦子記。她扮相俊秀,身段優美,唱工扎實,吐字清晰,正如觀眾們所說,她的戲詞就像在嘴邊放著,一出口就字正腔圓,節律穩準,讓人如癡如醉。她最擅長青衣,《秦香蓮》《風雪配》《陳三兩爬堂》《三子爭父》……都是她的拿手好戲,也最受觀眾青睞。此外,和他(她)倆前后一起的琚德祥、王國安、馬秀珍等那批老演員,也都各有千秋,深得觀眾歡迎。

垣曲曲劇團在垣曲本土招收的第一批學員,當屬垣曲曲劇的第一代傳人。他們這一代演員在相當長的時期成為劇團中堅力量,承前啟后,是劇團的中流砥柱。這中間,呂瑛、杜衛生、李清香、譚政民、王秀芳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呂瑛是垣曲縣皋落鄉人,他學戲天賦極好,有一副好身材,天生好嗓門,性情和善,謙虛好學,演啥像啥,學啥會啥,是個難得的好戲苗子。他師從翟東海,不僅得其真傳,更有別出心裁的創新和發展。他活躍在垣曲劇壇四五十年,參演的《趕腳》《激浪紅梅》《紅燈記》《寇準背靴》《李天保吊孝》等膾炙人口的劇目唱紅了垣曲,唱紅了運城,也唱紅了三晉大地。他是廣受群眾歡迎的名家名角。和他一起出道的杜衛生也是皋落人,是團里無出其右的丑角演員。他出身戲劇世家,父親杜中權年輕時就是皋落地帶唱家戲的名角,解放后在縣文化館工作。垣曲曲劇團成立之初,他即參與了劇團的組織建設,并擔任首任支部書記。受家庭影響,杜衛生從小就對唱戲感興趣。他也確實有唱戲的藝術細胞,與生俱來,渾身是戲,扮演的角色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一路輕松愉快,一路歡聲笑語。他在《借妻》《閻家灘》《三子爭父》等諸多劇目中扮演的王小二、王二、石憨、小蒼娃等一系列舞臺藝術形象,風趣幽默,憨態可掬,活靈活現,至今令人捧腹。可惜在他事業如日中天的年歲,卻因肝癌不幸早逝,令劇團和全縣老百姓痛感遺憾。

如前所述,上世紀八十年代,為緩解垣曲曲劇后繼乏人困境和滿足貯備后繼人才的需求,縣政府聯合縣劇團創建了垣曲戲曲學校,培養了40名曲劇后起之秀。這批人才其后即成為劇團近數十年來的生力軍和骨干力量。他們之中的佼佼者,有后來先后成為團長的白雪芹、張紅偉、張轉社等人。作為旗手,她(他)們帶領劇團一批人乘風破浪,一路向前。

白雪芹,祖籍河南平頂山,父母皆在垣曲上班,她從小就在垣曲長大。1980年,垣曲戲校招生,她有幸報名并被錄取,從而踏進了戲曲藝術的大門。她學戲成長得很快,畢業后分配到劇團不久,就成為團里新一代離不開的臺柱子。她主工青衣,《三哭殿》《淚灑相思地》《陳三兩爬堂》《秦香蓮》等是她的成名劇目。她不僅戲唱得好,而且作風正派,品行端正,為人行事踏實認真,很得團內上下的賞識和信任,后來成了劇團最年輕的首位女團長。她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戲劇家協會理事,運城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垣曲曲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

其后,和她同期同學的學友,又是同臺演出的師姐弟、師兄妹的張紅偉和張轉社,先后接過了她的團長的擔子,他們共同掌持著垣曲曲劇團走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又穿越風雨,走向新的光輝的明天。

垣曲曲劇,這朵在河東乃至三晉大地獨樹一幟的戲劇舞臺上的奇葩,定將繼續迎風沐雨,在百花齊放的春天的文藝園地里永放光輝,永唱不衰!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