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09
黎建月
鹽湖區西城街道的杜家村,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村莊,從村名可見“杜”家在杜家村有著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只可惜,該家族家道中落,遺留下來的痕跡不那么清晰了。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村里曾經有一座很完整的“城堡”,夯土結構,磚砌門垛,雖規模無比于昔年的運城城墻,卻方方正正,長寬二三百米,高也有二三層樓之擎。
這,是不是當時杜家的“家院”?一時不可考證,可以肯定的是此宅歷史悠久,在過去亦十分顯耀。
后來居上的家族,一個是康家,明代進士康四海,官居江西按察使;一個是姚家,姚如松和姚誠立祖孫二人。康四海的家族軌跡,目前尚待考證。倒是“姚”家有著清晰較翔實的記載。
姚如松,山西安邑人,歲貢,嘉靖間任洋丞。規畫溢水堰,封植蔡侯墓,攝邑篆。廉明剛直,有惠政,民德之。擢通渭令去。祀名宦。
姚誠立,山西安邑人,進士,如松之孫。萬歷二十九年(1601)來令洋。慈祥愷悌,正直公廉,建尊經閣,創蔡倫祠,刊《諭洋民家訓》,著《作民要訣》,德惠所征,瑞麥嘉禾疊見。歷官廣西按察使司。士民榮其祖孫紹績,仿宋韓公父子(韓億、韓縝)襲美堂故事,作繼美亭于縣治前,立石以紀其盛云。祀名宦。
——《光緒洋縣志》卷八《官吏傳》
在古代,書香門第中祖孫皆為官十分尋常,但祖孫先后在同一地為官就不常見了,且在同一地為官都留下了“廉”的名聲實屬罕見。
在宋代,參知政事韓億與開封府知府、龍圖閣直學士韓縝父子曾先后做過洋州知州,洋縣人民為韓公父子建襲美堂以頌其德;到了清代,姚如松、姚誠立祖孫先后在洋縣為官,洋縣人民依前例又為姚家祖孫建繼美亭,成為洋縣歷史上的一件美事。
暮年的姚誠立,告老而還鄉,卒于崇禎十二年春,去世后葬于杜家村東。乾隆版的《解州安邑縣志》有“四川按察使姚誠立墓在運城西五里杜家村東”之記載。
那么,如今的姚家、姚家人之蹤跡呢?在杜家村一村民家中意外發現的“地契”旁證顯示,姚家后裔姚長盛于民國時期將院宅財產作最后一次變賣,舉家遷出了杜家村。家道中落抑或戰亂?
所幸,其故宅尚有遺存,即坐落于現今杜家村的南北大巷七條巷的“姚家繡樓”。這棟現存的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兩椽,系單椽兩層懸山頂結構。屋內結構,三間設置,橫檁豎梁,兩邊間有閣樓層的殘存,部分有坍塌痕跡。梁記顯示重建于道光三年。
據村中老人講,此建筑為姚誠立故居的“姚家花園”僅存部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尚占地數畝,數十間房舍的完整獨立院落,主屋“文革”時被毀掉。后來院落整體被占用,成村集體牲口飼養的“馬號”。如今為村民作院宅分占。
而崇禎年間姚誠立為家鄉鹽池所作的《河東鹽池賦》石碑被挖掘重現,矗立于池神廟內。在姚誠立的筆下,大量的鹽池記憶被展開,精美的辭章連同飽滿的感情恣意汪洋。
2024年3月,《關于將明代廉吏四川按察使姚誠立運城故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提案》被運城市政協評為2023年度優秀提案。
杜家村,一個只有800余口人的小村,肇始于杜家,廣大于姚家,如今百家競發,再造令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