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4-03
□金滿樓
古代印書不易,得書亦難,即便能夠買到,書價也非一般寒門士子所能承受。因此,向人借書在古代乃常有之事。正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書與藏書便有了許多故事,甚至催生了一種文化。
借書——“書非借不能讀也”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總結的一句至理名言,至今仍不過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借人之書,還必有期,期限將至,難免心懷惴惴,“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此類心理,袁枚的描述堪稱精妙。
從借書到藏書的經歷中,袁枚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讀書人窮苦之時,對小心翼翼、好不容易才借來的書總是格外珍惜,于是極為用心,如此反而獲益良多;相反,如果書是自己的,沒有了緊迫感,往往將書束之高閣,還自我安慰說待來日再讀,可一旦時過境遷,年老力衰,很多書卻始終未讀。
得書不易,借書反而成了好學的催化劑。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幼時家貧,“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藏書——書積如山的煩惱
對于讀書、愛書人而言,坐擁書城、飽覽群書是他們一生的夢想,而夢想一旦實現,也會帶來意外的煩惱。由于好書不易得,加上擔心借書人借而不還或有損毀丟失之虞,一些藏書家往往不將好書輕易示人或者干脆就拒絕外借。
客觀地說,藏書家的擔憂也并非全無道理。畢竟圖書一旦出借,各種風險確實難免,如明末清初藏書家曹溶所言:“書既出門,舟車道路,搖搖莫定,或僮仆狼藉,或水火告災,時出意料之外。不借未可盡非。”為了不讓外人知道自己的珍貴書籍,一些藏書家可謂絞盡腦汁,他們甚至連藏書目錄也不載入。與曹溶同時期的錢謙益,據說他的絳云樓藏書豐厚,孤本很多,但他的書目有意不錄珍貴之書。后來絳云樓失火,連書名都沒有保存下來。有人惋惜說,如果絳云樓的秘籍珍本能借出去,或許還能多留幾本,“可見書有因借而存者,不借反而損毀者”。 (《海南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