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3-29
□孫明源
中國有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無數天然良港。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在中國就超過兩萬條。各個時期的古代中國人不僅不避諱水,還創造出了高水平的造船技術。
早在7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6支木槳出土。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的淹城遺址,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一艘西周時的和一艘戰國時的獨木舟。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
漢代的櫓是一件效率很高的工具。櫓葉在水中左右往復滑動,阻力小而升力大,連續而高效,兼具推進和操縱航向的功能。因此有“一櫓三槳”“輕櫓健于馬”等說法。
在造船史上,漢代最重要的貢獻是舵的發明。文獻記載可證西漢時已有舵的雛形。從出土的漢代陶船來看,早期的舵也已經出現。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漢墓出土的陶船在舵樓后壁開舵孔,孔的兩側有托架。雖然其舵與托架上的支撐件出土時均已不存在,但從結構看,此船裝的可能是垂直舵。航行時,水流在舵面上會產生舵壓。舵壓雖小,但由于它和船的重心有一定距離,根據杠桿原理,會對船體產生較大的扭轉力矩。
除了河里的船,中國人在海船建造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漢代時期已經有了船帆,文獻表明當時已用風力行舟。船帆在我國的出現雖然比西方晚,但中國的帆多為硬帆,用竹篾、蒲葉等材料編成,輔以竹竿制成的骨架,帆面能得到均勻的支撐,又可以折疊或者部分張開。風帆配合舵運用,對來風與水流或迎或拒,可以有效地控制航向,并保證船速和行船的安全,體現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術。
從宋代到明代,中國人制造出了許多大型海船。最重要的宋船遺存是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海船。據測算,該船復原后船長30多米,甲板寬10米左右,吃水近4米,排水量至少400噸。它的大小和哥倫布的船隊中長28米的旗艦相仿。至于明代的鄭和寶船,可能具有多達1200噸左右的排水量,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駭目聳聽的大船。 (《科技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