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3-29
古代糧食倉儲種類
●常平倉。豐收的時候糧食比較便宜,國家就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大量買入糧食,避免谷賤傷農。等到糧食歉收的時候,國家再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來抑制糧食價格和防止饑荒的發生。
●義倉。由地方所設立的公共儲糧糧倉。
義倉是在官府的組織下,按人頭和田畝抽取費用,逐漸發展為民間自愿采納,自愿管理。
●廣惠倉。官府將每年征收上來的部分稅米囤藏在倉庫里,以用于平時扶助老幼病殘者。
□陳忠海

豐圖義倉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中國自古就是人口大國,對歷代統治者來說,保證糧食安全不僅是出于仁政的需要,更是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措施。歷代政權均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同時加強糧食流通,并有目的地開展糧食儲備,以此保障最基本的糧食供應。
糧食生產:“盡地力之教”
“糧食”一詞,最早是分開說的。《周禮·廩人》有“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之句,東漢鄭玄注釋:“行道曰糧,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也就是說,“糧”指行旅時的干糧、行軍時的軍糧;“食”指居家生活所吃的飯。合稱后,狹義的“糧食”指谷物,包括稻、麥、玉米、高粱等,廣義的“糧食”還包括豆類、薯類等,不限于通常所說的五谷。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糧食生產關系到國家興衰,凡糧食充裕的時期,國家就容易實現穩定,相反,糧食生產如果出現問題,出現糧荒、饑餓,政權就會出現危險。歷史上,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之所以爆發,很多時候都與糧食有關,饑民、流民增多,就容易形成史書上經常提到的所謂“民變”。
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是古代統治者關心的大事,因而很早時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治國思想。南北朝時,賈思勰論述了農業生產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國者,君之本。”賈思勰還認為:“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甚至放到國家治理的首位,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共識。
為發展糧食生產,古代統治者推出了很多鼓勵、促進的措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意思是他穿著粗布衣服,親自平整田地、參加勞動。周文王勞動時,“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在他親自示范帶動下,周朝的歷代統治者都把狠抓農業和糧食生產作為國家頭等大事。周朝以后,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籍田”成為定制,還有歷代通行的勸農制度,以及在國家祭祀中普遍設有的“祈谷”儀式,這些都顯示出國家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渴望與追求。
促進糧食生產,需要有具體的政策保障。戰國時,李悝在魏國變法,一個重要的目標是“盡地力之教”,為此采取了多種措施來鼓勵和促進糧食生產,增加對土地的投入,促進了畝產的提高。李悝算過一筆賬:如果畝產由一石五斗增加到一石八斗,每百里以耕地600萬畝計算,每年就能增收180萬石糧食,千里之地就能增產1800萬石。這一目標是否在魏國得到實現?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魏國因為重視糧食生產而國力變強,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國家,是不爭的事實。
糧食流通:“販谷糶千鐘”
遠古時期,受制于生產技術、工具、種子等因素,糧食產量不高,人們生產出糧食如果還有富余,一般會存儲起來,以備荒年。后來糧食產量提高了,人們手中存儲的糧食多了起來,可以用糧食換取其他生產和生活物資了,于是出現了糧食流通和貿易。“糶”和“糴”是兩個形象的漢字,一個指把糧食賣出去,一個指把糧食買進來。《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販谷糶千鐘。”《商君書·墾令》記載:“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但糧食不是普通物資,在春秋戰國爭霸爭雄時期,各國都把糧食作為管制對象,對糧食貿易設置了很多限制。
秦朝以后,盡管時而還有分裂割據的時期,但大一統成為國家的基本形態。在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口也實現了快速增長,不僅需要生產出充足的糧食,而且要保證糧食能夠充分流通,不能出現有的地區糧食很充裕,而有的地區卻在鬧糧荒的情況。
漢朝,各郡縣已普遍設有集市,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描述當時集市的繁榮情況:“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也就是說,每個縣平均下來都有數個至十數個大大小小的集市。魏晉南北朝時,慢慢形成了“逢會”的制度,《水經注》記載,平都“縣有市肆,四日一會”,還記載魚復“治下有市,十日一會”。在這些集市上,所交易的商品中糧食是重要物資之一,如左思在《魏都賦》中列舉了曹魏時期鄴城集市上出售的商品,其中有“故安之粟”“清流之稻”。為促進糧食流通,魏晉以后還出現了專門出售糧食的市場。《晉書·司馬扃傳》記載,西晉時洛陽有“五谷市”,指的就是專業糧食集市。南北朝時,建康也有“谷市”,這種專業市場的增多,顯示出糧食交易的繁榮。
東晉以后經濟重心出現南移趨勢,至唐宋時完成了南北經濟重心的轉換,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
南方盛產糧食,北方糧食需求量大,對糧食運輸提出了更高要求,漕運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漕運泛指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專業運輸方式,通常由朝廷組織,所運的以稅糧為主。隋唐以后,各代均高度重視漕運工作,為此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運河體系并定期疏浚,形成南糧北調的水運網道。
糧食儲備:復雜而浩大的工程
糧食不僅受地域不均衡的影響,需要流通起來才能保證糧食安全,而且糧食生產對氣象條件有著嚴重依賴,豐年、歉年時常交替出現,存在時間上的不均衡。為此,需要在豐收時將一部分糧食儲存起來,歉收時再拿出來彌補不足。對一個家庭來說,做這件事應該不太困難,但上升到國家層面,這又是一項復雜而浩大的工程。
河南裴李崗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儲存糧食的窖穴,還有陜西半坡遺址發現有儲存糧食的地下窖,這些都顯示,由集體實施的集中糧食儲備早在數千年前就出現了。到了夏商時期,糧倉的建立及管理實現制度化,甲骨文中就有商王命臣下巡查倉廩的記載。
西周以后,國家糧食儲備制度逐漸完善,中央設有專司糧食管理的官員,通常由大司徒領導,下面有遺人、廩人、倉人等,地方上設有各層級糧倉,《周禮·地官》就記載:“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春秋戰國以后,國家建立的糧倉規模不斷擴大,《戰國策》記載,齊國“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積為丘山”。根據記載,秦、齊、燕、趙、楚等強國都很重視糧食儲備,在它們最鼎盛的時候,糧倉里的糧食都夠本國幾年之用。秦漢時期出現一些超大規模的糧倉,如櫟陽倉能儲備二萬石糧食,咸陽倉超過十萬石。漢代最著名的糧倉是敖倉,建于河南滎陽東北方的敖山上,朝廷將中原地區征調上來的糧食集中于此,必要時可向不同方向調撥,極具戰略地位。
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李悝的平糴思想,創立平準法,朝廷設平準令,當市場上的糧食等物資價格下跌時,憑借國家掌握的錢幣或其他物資進行收購,待其價格上漲時拋售,以保持物價穩定。該辦法施行后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僅打擊了市場上的投機行為,而且為朝廷實現了創收。
漢宣帝元康年間,糧食連年豐收,谷價降到每石五錢的超低水平,“農人少利”,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運用平準法,在一些地方設立糧倉,大量收購糧食。《漢書·食貨志》記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這種以調劑豐歉年為目的的常平倉制度為后代所沿用,成為保證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 (《糧油市場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