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02
□程醉
四川自貢的燈會久負盛名,每年都有很多人不遠萬里前往自貢這個川南小城一探究竟。燈會走廊中懸掛著一溜古香古色的走馬燈格外引人注目,游客們紛紛駐足拍照。
走馬燈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叫蟠螭燈,唐朝叫仙音燭或轉鷺燈,宋朝稱之為馬騎燈。它屬于花燈的一種,是漢族在春節、元旦、元宵節和中秋節的玩具之一。由于走馬燈上主要繪制古代武將騎馬打仗的圖案,當燈點亮之后這些馬兒便如同活了一樣你追我趕、一路狂奔,所以這種會旋轉的燈才得此名。
我國古人在生活實踐中,很早就注意到了空氣受熱后會上升而冷空氣會下降這種物理現象。利用這一發現,他們制造出了御寒和取暖用的“火炕”,也制作出了用來觀賞和玩耍的“走馬燈”。
古代人一般用高粱稈或竹塊來制作走馬燈的框架,表面用透光性較強的紙進行覆蓋。里面放一根高粱稈作為立軸,立軸上方安裝紙制成的葉輪,以及有圖案的轉筒。當燈籠內的蠟燭點燃之后,里面的空氣被加熱,體積膨脹的同時密度減小,在燈筒內徐徐上升。這時候,上升的熱空氣便推動紙葉輪車和固定在轉軸上的轉筒轉動起來。隨著轉筒的轉動,它投影到燈屏上的圖案,也就開始轉動起來。
熱空氣不斷上升,冷空氣又不斷從鏤空的燈籠下面補充進來,周而復始。理論上來說,只要蠟燭不熄滅,走馬燈就會一直轉動下去。走馬燈的原理跟近代外國人發明的燃氣輪機幾乎一模一樣。
傳說王安石年輕時在趕考的路上,遇到姓馬的大戶人家在家門口掛了一盞走馬燈,燈上赫然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這半副對聯。原來,這馬員外家正以此對聯來招女婿。
王安石來到考場后,恰逢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出句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馬員外家的半副對聯,于是張口便對:“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主考官見他對得又快又好,不覺暗自稱奇。此時王安石歸心似箭,一路快馬加鞭來到馬家。聞聽尚未有人對出走馬燈上的對聯,于是便對以飛虎旗句。隨后,馬員外便將女兒嫁給了王安石。
不過,傳說終歸是傳說,當不得真。王安石的夫人姓吳名瓊,是他的表妹,獲封荊國夫人。兩人曾經同窗共讀,兩小無猜,婚后也是感情深厚,相守一生。
現代不再使用明火來制作走馬燈,一是太麻煩,二是容易引起火災。由于白熾燈消耗的電能中,大約只有12%至18%可以轉化為光能,而絕大部分的電能都變成了熱能白白浪費。因此,白熾燈一度成為蠟燭的替代品,人們利用它產生的熱量來催動走馬燈的旋轉。后來白熾燈被淘汰出局,現在的走馬燈內部,都安裝了微型電機來驅動貼有圖案的燈罩旋轉。 (《今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