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孫葆元時間:2024-03-27

溫曉峰國畫作品《千古孝賢介子推》
清明之節來源于火。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的恩公介子推不受封賞,攜母隱居綿山。屢尋不獲后,晉文公下令火燒綿山,本意是把介子推逼出來。大火燒了數天,不見要找的人,兵士搜山,在一棵被燒焦的樹下找到已成灰燼的介子推和他的老母。晉文公大慟,年年上山祭祀。這一天正是清明。
以一個故事延伸出的意義創建佳節,是中華文明的傳統。一如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載體是汨羅江,清明節則是綿山。端午節的托喻是水,水上龍舟競馳;清明節的儀式則是火。曾經舉火迎新的傳統在歲月中淡去了。曾幾何時,我們的先祖奉行著點起圣火的清明。舉火之前必須熄火,熄火是對綿山那場大火的反思,那場火的確燒得愚蠢,斷送了一個追求個性的人物介子推的性命。熄火就吃不到烹制的食物,便稱“寒食”。眾人皆認同的一個生活慣例就是節。按農歷,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寒食節持續六天,前后各三天,家家停止炊煙,于是三天前就要備下食品,用于寒食節的冷餐。晉中一帶的人家極敬重這個節日,家家蒸棗糕,用柳條穿起來插在大門上,謂之“子推燕”。南宋《夢粱錄》記載:“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可見,宋朝的成人禮也會在這一天舉行。寒食節的第三日是清明。清明日出門祭掃,并不焚燒紙錢,而是把紙錢掛在墳旁的樹枝上。如果置身外地,便登上高山,將紙錢拋向空中,叫“擘錢”。寒食與清明是一個節氣的兩個程序,當程序的環節被省略,節日的概念就發生混淆。
當代人對清明的理解是祭掃和踏青,省略了對火的重啟。有熄火必有重燃,重燃是清明節一個重大的活動。據記載,宋宮在這一天群臣云集乞火,官家會把新火賜給群臣。這是一個象征性的活動,如同國家公祭。新火是開端,也是以后日子的肇始。歲月是有階段的,有終便有始,年年歲歲構成綿長的歷史。
我們只記得“清明時節雨紛紛”,其實清明詠新火的詩更多,從這些詩句中我們看到新火傳承:唐時的一個清明,張繼登上蘇州城的西門,從閶門望下去,幾乎家家熄火寒炊,于是他寫下詩句:“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韋莊的《長安清明》則寫出了皇家賜新火的儀式:“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白打錢”是玩蹴鞠游戲勝者的賞賜錢,他在說,唐宮里除了在清明這天賜新火,還舉辦蹴鞠比賽,勝者能得到賞錢。賈島更細致地描寫了清明節的新火:“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先人的墓祭拜了,灶頭的新火燃起了,人生又進入一個新的年輪。杜甫則說得簡潔:“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轉眼到了宋朝,新火的習俗延續著。王禹偁是山東巨野人,憶起當年的讀書生活說:“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蘇軾在密州任知州,在超然臺上寫下“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一舉把新火寫到爐火純青處。由此可知,新火的傳統遍及齊魯大地。
火是人生的希望。山頂洞人自從認識了火,就把火種保留下來。這個火綿綿延延燃燒了五千年,照亮黃河流域,也照亮世界。無獨有偶,1896年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舉起了圣火,奧林匹克的初心是用體育競賽祭祀天神宙斯,每一屆新的聚會都有新火點燃,運動場上那座火炬塔燃起的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精神。
火燃燒著,燃燒出詩意,這個詩意已經不僅僅是“且將新火試新茶”,它有了更深遠的含義:薪火相傳,是一個個歷史片段和這些片段宏大的續章。
完成了這個有關“火”的儀式,人們就可以走出去看一看新的春天了,此習俗叫“踏青”,也叫“踏春”。華夏博大,古人踏青的時節并不限于清明,二月二、三月三,都是踏青的節日,各地因地因時而定。郊野青草生發,生發的還有人們那顆躍躍欲動的春心。怎樣表達心中的歡悅呢?那就是走出去,在如茵的青草上走一走,甚至打個滾兒。于是詩又來了,孟郊說“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沒腳是芳埃”,他是在城外的某個地方行走。杜甫說“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他是到江邊踏青去了。蘇轍也去了江邊,他曾在熙寧九年那個中秋接到兄長蘇軾的問候,此時以《記歲首鄉俗寄子瞻》問候遠方的兄長:“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可見踏青是結伴出行的,或家人一同,或摯友并肩,或情侶攜手。杜甫的《麗人行》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踏青地仍然在江邊,這條江是長安的曲江,踏青的是楊貴妃兄妹。從皇家到百姓都遵循著清明的法則,迎接春的到來。一年一迎接,清明相似,人卻代代替換,就構成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傳承。
還是回到清明的起點。在晉國的綿山,晉文公悲痛欲絕,無以寄托哀思,于是下令把介子推母子依托的那棵樹帶回去,樹已經燒成枯木,他命工匠做了一雙木屐穿在腳上,每當想起介子推,就望著腳上的木屐呢喃,悲哉足下!由此,“足下”二字就成了君王對愛臣的通稱。
全人類的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是那個民族文化的凸顯,當一個節日到來,講講那些故事,就知道我們的來處,故事里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去處。故事多長,我們走過的路就有多長。新時代的清明,無須苦度那個寒食節,也無須舉火點燃新的生活,但是,有一個火種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每逢歷史關頭就把它點燃,這是華夏的薪火。
(《齊魯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