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2-01
趙戰生
今年2月9日,是農歷大年三十,據新華社近日發布的消息稱,此后連續五年內,就只有大年二十九,而沒有大年三十了。
甲辰大吉,喜看龍飛。除夕之夜,央視春晚將以“龍行龘龘,欣欣家國”為主題,讓吉祥萌星“龍辰辰”閃亮登場,為全國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這實在是個金點子、好兆頭,預示著我們的祖國必將龍驤虎步,一日千里,奔向復興;中華兒女必將矢志不渝,行穩致遠,淬煉成鋼。
一
亙古以來,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無可替代的神靈,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并由此產生了上下五千年色彩斑斕的龍文化。
在中國,大凡與龍有關的人、物、事件,均會受到特殊的禮遇,籠罩神圣、祥瑞的光環,顯示神秘、莊嚴的權威。考古證實,新石器時代遼寧赤峰所產生的紅山文化,就存在各種C形玉龍。也許,這就是中國龍文化的原始標志。
相傳遠古時期,第一個與龍息息相關的圣賢,即“人之始祖”黃帝。因他降生于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成為部落首領后,他帶兵打敗了不斷興風作浪的九黎族蚩尤,平定了天下,并劃州分野,制定禮樂,迎來了世紀文明的曙光。
九州一統前,天下紛擾,氏族部落間互不相屬,各自都有自己心儀的圖騰,獅、虎、馬、牛、鹿、象、鷹、魚等,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為了凝聚人心,興盛華夏民族,黃帝集眾家之所長,首創了“龍圖騰”。從此,龍就成了尊崇、圣潔的象征,華夏子孫皆自譽為“龍的傳人”。
二
功成名就后,黃帝在陜西的橋山上御龍飛天。當地百姓苦苦挽留不住,僅拽下他的一片衣襟。于是他們就地起陵,為他建造了衣冠冢。
黃帝陵乃中華之根,萬陵之首,是“龍的傳人”世代緬懷先祖的朝圣之地。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即組團赴黃帝陵舉行國祀大典,并親筆撰寫了32字的祭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三
數典祭祖,黃帝為“五帝之首”。他的“龍飛在天”,成了后世無數帝王心中的愿景,個個企盼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美夢成真。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高祖此情最為迫切,他絞盡腦汁,生造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大名。然而,這廝卻是個有心成龍、并無善行的暴君。他驕奢淫逸,酷愛珍寶,下令為自己建造的昭陽殿,富麗堂皇,宛若天宮。此殿以黃金飾頂,白銀鋪地,殿內水池,撒滿珍珠。
劉?還是個令人心寒齒冷的變態狂。他不僅設置了割舌、肢解、刳剔、炮炙、烹煮等慘無人道的酷刑,還特別喜歡現場觀看劊子手行刑,有嗜血之癖。如此暴君,別說羽化升天,恐怕打入十八層地獄,也算是重罪輕罰了。
四
古人以天干地支配序紀年,六十為一花甲,其中有五個龍年,周而復始。既然龍為至尊至貴至興旺至祥瑞之物,那龍年理所當然,就富含別樣的意義與光環。
據《現代漢語詞典·我國歷代紀元表》顯示:“秦王政26年庚辰(公元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看來“龍年出皇帝”,“龍飛在天”,還真的是從秦始皇開端的。
然而,盡管秦嬴政雄才大略,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乘龍興之年登基稱帝,卻未能皇祚永續,福萌二世。說來也算機緣巧合,他的兒子胡亥,正好也是龍年(壬辰,公元前209)繼位的。可悲的是,胡亥在位僅三年,便被權宦趙高勾結丞相李斯廢黜,死于非命,連廟號、謚號都沒有。
更可憐的是孺子嬰,剛上位不久,龍椅還未捂熱,劉邦即掩軍打進咸陽。他自知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只好捧出國璽乞降,后又被項羽所殺。子嬰在位時,干得最痛快、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在宮中擺下“鴻門宴”,誅殺了指鹿為馬、播弄朝綱的趙高,剜掉了一個大毒瘤。
五
對于一代帝王來說,雖然企羨龍年大吉,但諸如冊后、立儲、祭祀等國之大事,卻很難等到龍年再去實現。于是,許多聰明的皇帝,便在改元時作足龍文化的功課。
讓我們再來看《現代漢語詞典·我國歷代紀元表》。細數一番,呦嗬,趁龍年改元還真的有21次。其中,改兩次的有三位皇帝:漢宣帝劉詢丙辰(公元前65)改元“元康”,戊辰(公元前53)改元“甘露”;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戊辰(公元428)改元“神?”,庚辰(公元440)改元“太平真君”;宣武帝拓跋恪也是趁龍年兩次改元,于庚辰(公元500)改元“景明”;壬辰(公元512)改元“延昌”。
另外,眾所熟知的漢景帝劉啟、新朝王莽、光武帝劉秀、魏元帝曹奐等,也都曾乘龍年之興,改元祈運求福。
六
龍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方興未艾。當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在忙著準備“飛天”時,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廣大百姓,卻在以自己最熟悉、最喜愛的活動,禮拜神靈,向“龍”致敬。除了廣建各種廟宇,還興起了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祭祀社火。
南方多水,賽龍舟成了南方節日必不可少的盛典。看那一泓碧水蕩漾,百楫飛舞,鼓樂喧天,龍舟競渡,誰能不心潮澎湃,躍躍欲試?不識水性也不打緊,福建三明市大田縣的村民,祖輩以舞“板凳龍”為樂。“游龍”穿街過巷,越舞越長,只要家有一條板凳,就可以娛樂其間。
在北方,跑旱船、舞龍燈,也是春節喜慶活動的一大亮麗風景。隨著鏗鏘鼓樂聲響,一條長長的“巨龍”繞場上下飛舞,圍觀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歡呼叫好聲不絕于耳。
除了萬人空巷的眾樂樂,還有各家各戶的獨樂樂。有的母親給兒子的棉帽上繡一條龍形裝飾,望子成龍;有的婆婆為全家捏一盤花龍饃,祝福延綿。所有這些,皆紅紅火火,真誠自然,彰顯了龍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七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如今已進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世上并無真的“龍”,早已不是什么難解的玄秘,而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識。
然而在古代,許多人卻堅信:龍是客觀存在,真的有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秋,龍見于絳郊。”《元和志》更具體指出:“龍谷在絳州東二里。”古絳州即今新絳縣一帶,可見這里是中國龍的故鄉。
孔甲是夏朝的第十四代國君,建都安邑。他是個荒廢國政、喜好游獵、癡迷占卜的花花太歲。聽說離王都不遠的地方有“龍”出沒,便命劉累去捉來豢養,以便日后自己仿效軒轅黃帝“騎龍飛天”。
劉累世居東海之濱,曾跟隨董父學習豢龍多年。他跑到董父所在的董澤湖,即今禮元、東鎮一帶白水灘的水邊一看,天哪,何嘗有什么“龍”?只不過是兩條鱷魚而已。但王命難違,他又不敢當面說破,只好將錯就錯,暫且敷衍了事。
沒過多久,一雄一雌的兩條鱷魚相繼死去。劉累畏罪,割其肉獻給夏王。孔甲只覺味道鮮美,大喜過望,賞賜了劉累很多珠寶。
孔甲原以為吃了龍肉,就可以心想事成,飛天而去,然而等了許久卻毫無反應。他這才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了,一時羞愧難當,急火攻心,吐血而亡。
八
漢代人劉向在《新序·雜事五》里,講了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故事雖簡單,卻富含哲理,發人深省,值得我們好好玩味,對照思考。
如今,欣逢盛世,復興在望,正是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小康社會增磚添瓦的大好時機。絕不可像“葉公子高”那樣,口稱愛“龍”而實不至,甚至畏“龍”怕“龍”,裹足不前。
甲辰龍年轉眼就要到了,讓我們展開雙臂擁抱新“龍”,擁抱春天,擁抱欣欣向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