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1-25
□胡春良

團結渠局部今貌,嵌在崖壁上,不禁讓人想到當年建設之艱辛。
團結渠位于夏縣泗交鎮和祁家河鄉的崇山峻嶺中,是夏縣人民創造的一項奇跡工程,被譽為“華北的紅旗渠”“中條山上的人工天河”。團結渠工程浩大,施工條件差,人民群眾的奉獻和犧牲都是罕見的。工程上馬于1975年,歷經3年建設,先后動用民工1.2萬人,修筑引水渠道16.2千米,動土石23.68萬方,共計投資600余萬元,裝機容量達2520千瓦。

曾經的祁家河水電站牌
關于工程建設情況,《水電站紀事》碑文這樣記載:“縣委成立工程總指揮部,時任縣委常委、縣革委副主任董強華任總指揮,率數千民工浩浩蕩蕩,于深山老林扎寨安營。壘石為灶,結席作房,干群一體,宿露餐風。奮戰工地夜以繼日,渴飲澗水餓啃干糧。機械缺乏,叩地墾壤唯有鎬鍬;工具簡陋,破石鑿巖全賴釬錘。跨澗架渡槽,過山鑿隧洞。老鴰崖勇士懸絕壁,小里河鐵人履寒冰;更有數人,獻身工程。又兼地處原始,人跡罕至,無徑可循。工程所用材料,僅靠人力搬運。為保施工,民工披荊斬棘,褲沙衣灰,肩荷背負,匍匐而行。施工場景之悲壯,令條山為之失色,澗水為之動容;苦戰三年,方告竣工。”
具體到團結渠的建設,當時的條件非常艱難。據有關資料顯示,工程開工之時,國民經濟正處于困難時期,工程概算是600萬元,國家只撥付了360萬元,當時夏縣全縣年財政收入剛剛達到百萬元,資金缺口大,縣委提出“以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的建設方針,資金由全縣共籌集,工具及材料自己動手制造,住山巖、住山洞、住林間,人們吃的飯就是糧食加野菜等。
說到艱苦奮斗,就更不難想象。當時沒有什么工程設備和運輸設備,要建起大壩,需要把泗交河水引到半山200多米的高處,沿途全是中條山的懸崖峭壁,而且長達16.5公里,當時就有這樣一句口號“說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難也不變”,足以證明決心之堅定。正是由于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人們才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創造了人間奇跡。
這種精神在老和尚崖(也叫老鴰崖)渠段的建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老和尚崖崖陡且硬度十分高,當時僅憑簡單的工具很難進行施工,工程一度受阻。怎么辦,是放棄,是退縮?都不是!人們迎難而上,不怕犧牲,把駕繩綁于腰間,在懸崖上打釬、打炮眼、鑿石窩,艱難開渠。這里曾犧牲了8人,并涌現出了459個標兵、1000多名模范。正是這些人,用熱血和生命創造了奇跡,鑄就了永遠的豐碑,令人敬仰。筆者曾實地走訪過老和尚崖,看到渠道嵌在崖壁上,人在渠道上只能半直立爬行,或者完全爬行,鷹擊長空,懸崖下深不見底,令人膽戰心驚。可以想象當年建設之艱難,犧牲之壯烈。
廣大干部群眾為了團結渠的建設任勞任怨,拋小家為建設,自己帶干糧、帶鋪蓋、帶工具,爬冰臥雪,迎戰雨天酷暑,不計個人得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切為了建設。正是這種樸素崇高的理想信念、這種無私奉獻的堅決行動,才創造了工程奇跡,也鑄就了精神史詩。
團結渠之所以被稱為“團結渠”,筆者認為,這其中道出了團結的巨大作用,如果沒有團結,沒有凝聚力,創造團結渠這個奇跡是不可能的。
攝影 記者 王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