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1-30
身著古裝服飾,游走古街古巷,穿梭于傳統與現代,感知時光不老;
“百善孝為先”的德孝文化,不僅讓每個小家都幸福美滿,更讓村莊這個大家溫馨和諧;
西磑小曲、剪紙、花饃、手工布鞋等非遺,見證了村里的風土人情;
……
河津市樊村鎮西磑村,一個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地方。悠久的歷史文化、特別的非遺文化與多彩的現代文化交織,令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村史強信心
身著輕盈飄逸的漢服,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古建之間,或拿一把古扇,或舉一把油紙傘,衣袖輕舞間,便可夢回千年……
今年元旦過后,西磑村推出的古裝體驗一日旅拍項目,在微信、抖音刷屏。一時間,這個小村莊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充分挖掘和宣傳村莊的歷史文化,是西磑村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從一日旅拍項目的爆火,可以看出這個村莊的潛力正被激發。
從無人問津的窮鄉僻壤,到如今文明整潔的先進村莊,西磑村的變化,令每一個村民都信心滿滿。
該村村民薛虎保是一位退休老黨員。退休以后,他積極參與村內的志愿活動,主要做村史的講解和秩序維護工作。
西磑村的悠久歷史可從村里的古建中找到痕跡。例如,陳列在村史館中的“鎮磑堡”匾額,已保存了1400多年。匾額中的“磑”本意為石磨,引申為高峻,體現了該地區高聳的地形和環境特色。
為了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助民增收致富,近年來,西磑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傳承與散落在村里的古建筑,努力挖掘并引進更多業態。
目前,村內的一些古建筑改造建設正在有序開展中。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薛民說,下一步,村子將做好古村傳統文化和各類民俗活動的傳承和保護,打造文化精品,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讓老百姓的自豪感越來越足。

德孝潤村風
“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自古以來,德孝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西磑村,這一美德得到了發揚光大,并影響著村里的年輕人。
走進西磑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時,老人們正在吃飯。看桌上的飯菜,葷素搭配,簡單可口。
“在這里,一天三頓飯都有著落,而且基本不重樣。”老人們激動地說,“吃得很健康,兒女也放心,村委會確實用心了。”
村委會用心,難道老人吃的都讓村里埋單嗎?
“不是的!”薛民說,“村里規定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唯一的前提是,每個月老人的子女要給中心交120元,必須是子女自己交。”
在村民們看來,這是一件十分惠民的舉措。尤其是在外打拼或工作的子女,對此舉雙手贊成。
該中心負責人說,每個月剛過半,子女就把錢交過來了。根本沒有拖欠或者不給的。
除了吃飯,村里還為老人提供了棋牌、健身器材等娛樂項目,每個月還給老人免費理發。
值得一提的是,該村還要求每個月每個子女至少陪父母洗一次澡。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西磑蔚然成風。這也助推德孝之根深深扎進每個村民的心中。
走出西磑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仍然忘不了老人們燦爛的笑容。
老人們在這里不僅被重視、尊重和關愛,能夠幸福地安度晚年,更為可貴的是,德孝精神潛移默化地滋養民風、文明村風,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西磑人。

文藝展風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磑小曲,是西磑村村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創作流傳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有生活歌、情歌、詼諧歌等類型。
據介紹,西磑小曲源遠流長,始于元末、盛于明清。目前流傳下來的曲目《鋤田》《打酸棗》《收草帽》等,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了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的真實感情。
受小曲影響,西磑村注重文化傳承,通過舉辦慶典、晚會、口頭文學展示等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逢年過節,村民們都會自編自演一些文藝節目,表達內心的美好期望與愿景。
薛民告訴記者,他們連續舉辦了四次“村晚”,反響強烈,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這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生活,也增強了村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參與“村晚”,村民展示了才藝,刷到了存在感、獲得了價值感。
如今,西磑村以其獨特的文化體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我們將進一步深耕文化建設,為村莊的繁榮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薛民說。
記者 楊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