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最是團圓年味濃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30

■淮戰科

年味,似乎總是伴隨著臘月的腳步。進入臘月不久,日漸濃郁的年味便撲鼻迎面而來,耳畔間或聽到小孩們“噼噼啪啪”的放炮聲,空氣中開始蕩來久違的煙花爆竹特殊的香氣,稍一抬頭可以望見有人家在擦窗戶,集市上商場里置辦年貨的人漸次多起來,街上開始拉電線張燈結彩,寫春聯的支起了攤子在大紅紙上龍飛鳳舞揮灑金粉……耳之聞,鼻所嗅,目及處,皆是年味,越到年根味越濃。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罷,年味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這也難怪,年,或者說春節,是中華民族、中國人家國基因里最要緊最隆重、最喜慶最熱鬧、最團圓也最長情的節日,從大年初一樂呵到正月十五,都謂之“春節”。不過完十五,都不叫“過年”!足見在龍的傳人心目中,春節的分量遠超過清明超過端午超過中秋,超過一年當中所有的傳統佳節。甚至可以說,其他的傳統節日加起來,也難抵得上過年。

老話講,窮一年不窮一節。這一節,說的就是春節。再貧再難的家庭過年也要大方一回、“奢侈”一回。特別是老輩人講究,有著濃烈的儀式感。每年小年,家家戶戶就開始大掃除,到除夕再把家里家外拾掇一番,直收拾得窗明幾凈,利利落落,豁豁亮亮,貼上窗花,貼上春聯,照壁貼上“開門見喜”,樹身貼上“棟梁之材”,甚至牛棚也貼上“六畜興旺”,營造出一派吉祥喜慶的氣氛。大年初一早上,燃一掛鞭炮,放幾堆煙花,炸出熱熱鬧鬧的響動,炸走舊歲的晦氣,炸來新年的好運。煮一鍋香噴噴的餃子,配四碟或六碟葷素搭配的小菜,中午則還要籠幾碗年前就裝好的蒸碗,溫一壺散酒。吃完早餐,換上新衣,走街串巷,互拜新年。貧窮如《白毛女》中的父親楊白勞,也要“扯上二尺紅頭繩”,為他“喜兒”扎起來,圖的就是個吉利,就是新年過上好日子的彩頭。現在,欣逢盛世,人民生活水平芝麻開花,平日里也吃得香穿得好了,從苦日子熬過來的人誰不感慨:“如今天天在過年啊!”但春節,仍是國人心中的“盛典”,連老外都喜歡上了紅彤彤的“中國年”。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更是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真是民富國強,今非昔比!

我的老家在農村。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勞動力少,經濟拮據,平日吃穿用度都很節儉,連白面饃都吃不上。我心里便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就能吃白饃穿新衣了。刻在記憶里的年味,既有散發著馥郁油香的麻花的味道,也有大年初一早上熱氣騰騰的餃子的味道,還有飄溢著縷縷麥香的白面餛飩饃的味道……

那時候,一過臘八,村里人家便開始輪流煮油。煮油,是家鄉方言,就是炸麻花。之所以要輪流,一則是因為炸麻花用人多,需要鄰里間互幫忙,二則是要用村里唯一能放到院子里支油鍋的鐵灶臺。每年臘月煮油的頭天后半晌,父親就提一根結實的木杠和一盤繩,領著哥或者姐到上一家把鐵灶臺抬回家。我十來歲有力氣時也開始抬,雖然費勁,但心里很樂呵,因為第二天就可以吃到又鮮又香的麻花了!母親當晚和好面,和父親一道把面揉好,切成一截一截十多公分長、三公分寬厚的長方體,一截叫“一劑”,一劑剛好搓一根麻花。劑子用油涂抹好,一摞一摞放到海盆里碼放整齊,蓋上蓋子,靜待第二天一早幫忙的本家和鄰里來了,大家圍著案板而坐,一起忙活搓麻花。這成百個“劑”兒,在海盆里一摞將近一夜,俗稱“臥劑”。

煮油費人手,人手少了不行。我那時還小,搓不了麻花,但大家也離不了我這個小幫手。我既負責給灶臺里添柴火,又負責端著簸箕跑來跑去往北廈里送炸好的麻花。這添火也有講究,不能添得太旺,讓油滾得過了,也不能續不上,讓油溫降下來,要勻著添,“不慍不火”。就這樣,七八個人,百十條麻花,一炸將近一天。滿院里飄著的濃郁的油香,飄過房脊,飄過院墻,飄到巷里。家里煮油家外香,走在巷道,聞見油香,村里人便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是那誰屋煮油哩”。

燒沸的油,初聞很香,沁人心脾,久聞則膩,上頭發悶,像喝多了酒一樣,醉醺醺的。我后來看過資料說,這叫醉油。因此,麻花全炸好后,母親就調些涼拌蒜豆芽和油炸豆腐絲,把一個白蘿卜切成絲,熟點蔥花,發點面,灑兩個雞蛋,倒點醋,做出一鍋白蘿卜絲蛋花酸面湯。大家就著蒜菜,吃著鮮香熱乎的麻花,每人盛一碗白蘿卜絲蛋花酸面湯喝下去,油醉便解了。

母親心靈手巧,是街坊鄰居公認的“巧手”。每逢過年,母親都會舀出來平時舍不得吃的白面,蒸白面花饃。她像變戲法的高手,案上的面團被她手一捏、刀一切、筷子一壓,就成了蓮花狀;再拿塊面團一揉一捏,就成了“鯉魚”,“魚”嘴銜上片紅棗,用兩粒紅豆給“魚”點上眼睛,寓意“連年有余”“紅紅火火”。遇上哪個生肖年,還捏哪種生肖。母親還善剪紙,用五顏六色的花紙,剪出“喜鵲踏枝”“雙喜臨門”,以及金牛、瑞虎、玉兔等生肖窗花,貼在每間房的窗戶上,再配上父親給每間房門書寫的大紅對聯,簡樸的家立時就被裝扮得年味十足。

如果說,小時候心中的年味是過年能吃麻花、餃子、白面花饃等好吃頭的味道,是穿新衣、放鞭炮的味道,是看熱鬧、收壓歲錢的味道,成年后,我越來越體悟到,團圓才是年味的真諦,是咱中國人過年的意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滿堂兒孫齊歡聚,一家人團圓在一起,開開心心,其樂融融,親情涌流,是比什么都要濃厚的年味。

記得上中專時,為節省家里開銷,減輕年過半百的父母的辛勞,我不僅暑假報名看護學校,而且還報了一次寒假護校。學校為確保假期宿舍樓用電安全,把宿舍樓的電閘關掉了。除夕夜,我一個人躺在空蕩蕩、黑漆漆的宿舍里,聽著窗外此起彼伏的爆竹聲,想著翌日就是大年初一,回想著往年和父母哥姐一起包餃子、玩撲克、看晚會、熬年夜,家人圍坐一起的一幕幕親切的情景跳到眼前,“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我彼時心情的最好寫照。那時,手機還沒發明,更不要提視頻通話了。誰能想象得出,除夕夜里,一個身在異鄉的學子孤單地躺在黑暗中,躺在千家萬戶興高采烈喜迎春節的歡慶中,孤寂一陣又一陣襲上心頭,枉自黯然神傷!子夜,遠處近處的鞭炮聲忽然疊加在一起,密集濃烈地響成一片。我知道,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了!那一刻,兩行淚水奪眶而出,恣意滑下臉頰。我愈加想家,愈加思念親愛的爸爸媽媽,愈加懂得過年團圓的珍貴。

2003年春節期間,剛過古稀之年的父親因病辭世。生死離別,肝腸寸斷,整個春節籠罩在悲傷之中。好在母親身體硬朗,給了我們莫大安慰。一位朋友曾隨我回村看望母親。朋友羨慕地說:“你好幸福!老媽健在,有老家回。我媽過世早,這些年過年我都沒老家可回!”朋友感傷的話語,也令我感慨萬千。有道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所以,每當母親生病我陪侍在側時,我都會開著玩笑給母親鼓勁:“沒大毛病!您要給我們活出個長壽榜樣來!”不為別的,就為逢年過節兄弟姐妹能陪母親一起享受團圓的年味,享受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每年春節,我們陪著母親進飯店,一家老小歡天喜地吃團圓飯,陪著母親上街看燈展,讓大半生撫兒養女、勤儉持家的老母親樂享晚年。家有高堂年味更醇,也是做兒女的莫大福分!

去年九月,九十高齡、給我們活出長壽榜樣的母親走了。今年春節,母親和父親將在天堂過第一個團圓年,而我們兄弟姐妹也將度過第一個沒有雙親的春節。對我們來說,這個春節將少些歡樂的味道,多些懷念的思緒。但我們衷心祝愿萬家團圓,普天下的兒女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和父母團聚,承歡雙親膝下。因為,最是團圓年味濃,親情暖心幸福多!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