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1-26
□記者 劉凱華

泥里“淘金”
伴隨著柴油機的轟鳴,臨猗縣孫吉鎮師家村“挖藕人”師洋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不能穿太厚,太厚的話在水里活動不開。一件厚的保暖背心、厚保暖衣,外面加一條防水的羽絨褲就行了。”師洋洋向記者介紹起了自己的挖藕裝備。今年36歲的他做過廚師、快遞員,雖然挖藕的時間不長,但因挖藕速度快,在當地小有名氣。
正值四九時節。民間有“荷蓮一身寶,蓮藕最補人”的說法,從立冬到春節前是蓮藕的銷售旺季。作為臨猗黃河灘地特色農產品之一的蓮藕,因其圓潤潔白的外形和脆嫩的口感備受市場青睞,成為節前市場的“俏銷貨”。
在孫吉鎮黃河岸邊的萬畝荷塘,放眼望去,一條條雪白的蓮藕接二連三地浮出水面,一艘艘滿載蓮藕的船只向岸邊駛去,一筐筐鮮嫩的蓮藕被工人們裝進貨車運往大型農貿市場,豐富百姓的菜籃子。
由于藕身脆嫩,無法機械化作業,挖藕人必須“身陷泥潭”人工挖藕,常常被稱為是在泥里“淘金”。在黃河灘涂,挖藕人穿著“連體衣”在水中摸索著,鎖定蓮藕位置后用高壓水泵在水下沖刷,不一會兒,一根長長的蓮藕就露出水面了。
“冬天挖藕的確辛苦,工作一天下來,腿腳都是冰涼的,但上身卻捂得冒汗。”與蓮藕打了多年交道,挖藕人陳師傅對挖藕的不易深有體會,“挖藕是個技術活,不僅要挖得快,還要確保蓮藕的賣相好,不能讓淤泥倒灌進藕里。”
“這塊20畝的荷塘,已經挖了10畝。每天都是3個工人同時挖,可收獲3000多斤,每個‘挖藕人’一天能掙500元左右。”師家村灘地承包人陳女士說。記者在現場看到,全國各地的采購貨車陸續來到藕池岸邊。村民們將一根根蓮藕從水中挖出,隨后進行清洗分揀、分類包裝運輸。
據了解,近年來,臨猗縣著力發揮黃河灘地資源優勢,以沿黃河灘涂鄉鎮為重點,通過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合作社引領等方式,大力打造蓮藕特色種植基地。同時,依托黃河灘地優越的自然條件規模化運營,按照蓮藕的生長周期,在荷花盛開期、蓮子蓮藕采收期,發展季節性特色產業,集種植、觀賞、加工、銷售、旅游于一體,走出了農、文、旅多產融合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
蓮藕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在當地,不少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謀生。相比外出打工,“挖藕”雖然辛苦,但也算得上是一個離家近,相對收入高的職業。
“我種了2000多畝蓮藕,每天20多個工人能采兩萬多斤。”孫吉鎮北趙村蓮藕種植戶張天才高興地說,“主要是咱們的黃河水水質好,生長出的蓮藕品質高。我的藕主要發往川渝地區,年前的黃河藕口感好,很受市場歡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