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院士行”為稷山帶來什么?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2-18

見習記者 李星星

自2022年9月稷山縣啟動“百名院士稷山行”活動(以下簡稱“院士行”)以來,已先后邀請15名院士專家到縣調研指導。近日,稷山縣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山西農業大學李捷、張曉宇等專家學者,圍繞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致力于解決農業生產技術問題。

“院士行”,究竟給稷山農業產業,尤其是棗業帶來了什么?

“設施農業是必須走的一條路,大棚種棗是防止裂棗的最有效方式……”“院士行”帶來了新理念;

“智慧化農業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探索,未來我們應該與更多的院士專家展開合作……”“院士行”促進了新探索;

“要引導全縣棗農走設施化、智慧化路線,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院士行”激勵了新布局。

催生新理念

日前,記者見到稷峰鎮加莊村村民陰穩學的時候,他正在參加稷山縣組織的農業機械培訓,課程間隙,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這位60多歲的農民,腿腳不好,皮膚黝黑,看上去憨厚樸實,但提到棗樹種植,卻侃侃而談。

30多年前,因為一場車禍,陰穩學不得不回鄉種棗,這一種,就是30年。“以前種棗,可以說是靠天吃飯。板棗種植的季節性強,每到棗熟的時候,時常會碰到雨天。一下雨,只要20多分鐘,棗就全裂了,這讓我們棗農苦不堪言。”陰穩學說道。

2014年,稷山縣陰穩學板棗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據陰穩學介紹,合作社最多的時候有100多戶農戶,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農戶減少,現在只有不到10戶。

近幾年,在稷山縣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陰穩學開始帶領合作社的成員學習大棚種棗技術。陰穩學肯學習、能吃苦,自然學得快。幾年前,他在稷山縣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建了6個設施大棚,用于棗樹種植。

“有了防雨棚,棗熟的時候我們再也不怕下雨了,現在我的6個大棚年產量可以達到3500公斤以上,平均每年可增收6萬元到7萬元。”陰穩學告訴記者,現在想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又多了起來。

然而,在利用防雨棚種植板棗期間,搭建成本過高、拱形棚存在兜水等問題卻成為困擾陰穩學的新難題。

“院士行”期間,在陰穩學的板棗防雨棚內,李天來院士一行就板棗避雨栽培技術和防雨棚設計問題與其進行面對面溝通,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李院士作為農業方面的專家,提出的建議極具針對性,能夠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方面給我們全新的啟示。‘院士行’真的非常有意義,希望能夠多多開展。”陰穩學表示,“未來的農業,一定是更加現代化、智慧化的,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

在稷山縣,像陰穩學這樣的棗農不在少數。“院士行”給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些針對板棗種植的改進建議,更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理念:農業要走更加智慧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這種理念,對整個稷山縣設施農業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稷山縣設施大棚栽培面積達8000余畝,主要有日光溫室、冷棚、半暖式大棚、葡萄避雨棚等類型,其中日光溫室1300畝,半暖式大棚1500畝,冷棚2700畝,避雨棚2500畝。主要種植作物為西紅柿、黃瓜等蔬菜和葡萄、桃、櫻桃等水果,其中設施蔬菜約3000畝,設施葡萄3000畝,設施鮮桃2000畝,設施櫻桃50余畝。

盡管稷山縣的設施農業在數量、產量、效益上取得了明顯的突破,但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大棚造價高、智慧化程度不夠、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仍然不容忽視。未來,在“院士行”等活動的引領帶動下,新思想、新理念將得到匯集、碰撞,“借腦引智”將助推稷山縣設施農業煥發全新生機。

促進新探索

走進這片田園,頓覺眼前豁然開朗。大棚內,一顆顆草莓在綠葉的點綴下格外誘人,幾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采摘工作。

這是稷山縣棟源農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棟源農牧”)設施大棚內的忙碌場景,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2000萬元的投資規模、210畝的示范基地、30棟標準化大棚、稷山縣最大的“零農殘”“零超標”綠色蔬菜種植基地等塑造了棟源農牧在發展規模、設施設備、農技推廣、產業模式上的四大優勢——

在發展規模方面,棟源農牧現有210畝科研示范基地和實訓基地。其中,草莓種植基地40畝,蔬菜種植基地100畝,板棗種植基地50畝。

在設施設備方面,棟源農牧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夏食無憂科技產業(北京)有限公司等積極合作,采用水肥一體化節能節水工程、全國植保病蟲害監測設備、數字化集成控制系統等,并新建了有機肥生產車間。

在農技推廣方面,棟源農牧配備可容納百人以上的智能化、多媒體教室一座,每年規模化培訓農戶10次以上,每次培訓農戶上百人。

在產業模式方面,棟源農牧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與周邊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帶動農戶持續增收。

優勢成就特色,也為棟源農牧確立了發展方向。

生產綠色食品,走“高、精、小”的發展道路,引領帶動智慧農業發展,形成全產業鏈循環化模式……棟源農牧目標遠大。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問題。“智慧農業模式如何更好推進,如何克服儀器設備存在的誤差更好地實現智慧化管理,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棟源農牧董事長邢真榮告訴記者。

“院士行”期間,李天來院士一行在棟源農牧實地調研,并現場解答了關于食用菌棚、葡萄大棚、蔬菜大棚等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李院士向我們普及了很多設施大棚智慧化管理的專業知識,解答了我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未來,我們希望與各個專家建立更加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司也將進一步探索智慧農業全新的應用模式,并著力推動綠色食品向有機食品轉變。”邢真榮表示。

全新的探索理念,正在棟源農牧落地,也必將在稷山縣更多的大棚種植戶中傳播開來,這是“院士行”帶來的一場新變革。

激勵新布局

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內,千年古稀棗樹蒼勁有力,與明清小院、小吃街、星空民宿等現代化旅游設施相映成趣,彰顯著稷山縣鄉村振興的新成效。

稷山板棗博物館里,承載著中華農耕文明、悠久板棗歷史的元素隨處可見,處處凸顯著“千年板棗出稷山、稷山板棗香天下”的鮮明主題。

千年板棗,歷史悠久。

“院士行”期間,稷山縣舉辦了古棗樹認養儀式,100棵古棗樹可由各個專家學者進行認養。同時,院士們還參觀了稷山板棗博物館,實地感受板棗文化、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古棗樹的認養和參觀活動,旨在借助專家學者的影響力對稷山棗業進行進一步的宣傳,提升棗業的知名度。”稷山縣棗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賀寧杰說道。

“‘院士行’不僅對稷山棗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宣傳、推介作用,也為稷山帶來了更多先進的種植理念、種植技術,為棗農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通過‘院士行’,稷山縣與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這些專家將來都是稷山棗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人才支撐,能夠有力促進板棗智慧化種植,也能為板棗深加工產業發展提供助力。”賀寧杰表示。

“院士行”激勵著稷山棗業,乃至該縣整個農業產業的全新布局。

在實際經營中,農業風險一般來自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設施農業的發展能夠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規避自然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

由此,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是稷山縣必然要走的一條路,稷山縣將堅持提品質、創品牌,大力發展特色設施農業,構建更優的、更具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將充分挖掘“院士行”活動深層次的意義,匯聚工業、農業、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專家學者,推進專家學者與各個學校建立合作機制,展開經常性的溝通和聯系,為稷山縣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進一步加大在板棗深加工領域的投入力度,建立專業化運營公司,以年產4000噸稷山板棗濃縮汁、年產8000噸棗汁生產線等項目為依托,提升板棗深加工水平,提高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充分挖掘棗業文化內涵,走好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