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拜水都江堰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9

□梁孟華

9月10日,我們從運城北站坐動車出發,前往四川都江堰,開啟了探望河東巨子李冰之旅……

一路上,動車快速前行,窗外迷人的秋色不斷在眼前閃過,我的心情格外激動:心心念念的老鄉——李冰,我們看你來了!

(一)

俗話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不知道2250多年前,李冰在牛馬慢的時代,是如何從河東解縣一步步跋山涉水,穿越戰國的烽火狼煙,經過千難萬阻到達古蜀的?但我知道,為了給秦統一六國做最堅強的后勤供養保障,公元前251年,受秦昭王的委托,他肩負使命而來。

他來了,是秦之幸也,蜀之幸也,中華民族之幸也!也是2250年后,我們吹過李冰吹過的風,走過李冰走過的路,站在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上,俯視那朵朵跳躍的浪花,感受那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餓,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之大幸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000多年以來,岷江之水浩浩而來,又蕩蕩而去,沖刷了多少人類記憶,又訴說著多少人定勝天、戰勝水患的故事。浪花翻卷間,我仿佛看到了當時的岷江兩岸,山高谷深,洶涌澎湃的江水猶如一頭噬人野獸,咆哮著從岷山一瀉千里,急流滾滾,濁浪滔天,澆灌縣,淹平川,沖堤決岸,毀壞家園,泥沙淤積,堵塞航運,經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怪景象,灌縣以西經常遭受洪水肆虐,人民陷于水深之中;灌縣以東卻旱災嚴重,百姓困于火熱之下。西邊水澇時,岷江沿岸汪洋恣肆,蜀州成了一片澤國;東邊干旱時,大地龜裂,顆粒無收,百姓們苦苦掙扎。

面對蜀川百姓“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水深火熱的無邊苦難,這個剛剛上任蜀地郡守的河東男人李冰,一肩挑起秦國一統天下戰略部署的重托,一肩擔起老百姓的生活希冀,脫下官服,挽起褲腳,身背斗笠,手握長鍤,從高深的郡府走出,如大禹一樣的姿態站在水禍襲來的江邊,雙眉緊鎖,額頭布川,這一站,就是30年……

李冰在任蜀郡太守40年,就有30年在治水,為秦國治水,為蜀民治水,也在為中華民族治水。

而在這30年與洶涌江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開鑿寶瓶口不僅是他建設都江堰的開山之筆,更是他在成都,在中國,甚至世界水利史上譜寫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

不信,你看!岷江岸邊,人潮涌動,李冰父子組織萬千蜀民在玉壘山下,虎頭巖之上,堆起巨木,燃起大火,烈焰沖天,點亮蒼穹,火燒山石,聲如爆竹,震得岷江水中的魚兒們不時跳出水面,驚得玉壘山林的鳥兒飛向遠方。烈焰旁,一個個裸著上半身的石匠,接受著熊熊烈火的炙烤,在光焰的照射下,臉膛赤紅、腱子肉閃閃發光,高舉鐵錘、鐵釬,等待著他們李總指揮的一聲令下……就在最后一絲火苗將要熄滅之際,從山頂到岸邊,勇士們排成一字“長蛇陣”,站在“蛇尾”岸邊的人,用水桶從江里灌滿冷水,然后依次傳遞,直至傳遞到站在“蛇首”最上面的人,就是烈焰燃燒巖頂的人,接過水桶,迎頭澆在剛才還烈焰熊熊的山石之上。“嘶啦”一聲,被大火烤得熾熱的巖石,迅速騰起巨大的白色水霧。“啪啪啪”,熾熱而堅硬的巖石表面,在冷水的刺激下,開始爆裂。得到命令后的石匠們鐵錘、鐵釬雨點般落下,歷時八年,通過“火烤水激”熱脹冷縮法,虎頭巖被一錘一釬鑿開了一道寬約二十米的楔形口子。這道口子,因為極像瓶口,后人就稱它為“寶瓶口”,它就像咽喉一樣嚴格控制著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起到水流調節的作用,故又稱“金灌口”。

欲控江水,必靠修堰,這是李冰治水的“指導思想”,寶瓶口的成功,極大地振奮鼓舞著蜀州官民治水到底、修筑堤堰的決心,于是分水魚嘴、飛沙堰等工程相繼開工。

李冰親臨一線,帶領蜀民們在江心實施“移山填海”之策,讓大小石塊如雨點般地投入江心,但由于江流過急,所有石塊均被沖得無影無蹤,一次次投擲,一次次失敗。在無數次的失敗中,李冰開始總結經驗,向民間征集建議,經過反復論證后,決定改用特大竹籠裝滿大塊卵石沉入江底,也就是后人總結的“竹籠填石法”,以此筑堰,大功告成。

無法想象,當時的李冰站在魚嘴處登高遠望,玉壘山巍峨峭拔,岷江之水奔突而來,滔滔巨浪被魚嘴一分為二,是怎樣的喜極而泣,老百姓是怎樣的歡呼雀躍?

同樣無法想象,我們后人拜水于此,目睹著這一幕“水旱從人”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景象時,內心又該是多么震撼?

環走高閣之上,俯瞰都江堰,在分水魚嘴的神奇作用下,浩浩江水聽從人的召喚,該分則分,宜流則流,水位高者轉一弧形的大彎后浩浩蕩蕩西流外江,僅占干流的四成,大大降低了洪水季節泛濫成災的概率;同時,水位低者翻卷著大大小小的浪花順勢而下,向東流入內江,根據人民的心愿,拿出干流的六成,確保灌縣田地的灌溉,徹底根除了灌縣以東旱災的發生,水中的泥沙則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外江。水被四六、沙被二八分成后,六成的江水裹挾了兩成的泥沙流經內江時,被飛沙堰再次分流和泄沙,剩下的水則一路跌宕起伏著通過寶瓶口,再一次地被分流分沙,通過密如蛛網的灌溉渠,不舍晝夜地澆灌著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使原本飽受岷江水患的巴蜀之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迅猛發展,成了戰國末期最富有的魚米之鄉,也為秦人一統天下做好了政治軍事經濟上的戰略儲備!

從此,古蜀富,糧倉滿,秦國強,天下定!

因為都江堰,李冰的名字鐫刻在玉壘山上、流傳于岷江兩岸,傳唱于華夏大地,銘記于前來拜水都江堰的河東老鄉、我們市三晉文化研究會一行人的心里。

(三)

歷史無言,歲月無語,我不知道,也無法考證,在當時度量衡尚未統一,生產力極其落后的情況下,李冰面對浩浩蒼穹、茫茫山河、江水橫流的蠻荒景象,是怎樣從焦慮中走出,拜訪先賢,考察河形,了解水情?是怎樣從行動上突圍,翻山跨江,丈量勘測,解放思想,規劃設計;是怎樣在如豆的燈光下,翻閱資料,計算數據,繪制草圖,制定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一攬子治水宏圖?又是如何精確施工,督導組織,才能成竹在胸地保證了這一繁雜浩大的工程得以完工,才能科學合理地避免了含沙量極高的岷江水不至于出現沙石淤積堵塞河道的各種難題,最終建成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從而導江入海,利濟金川,使岷江兩岸成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天府之國?

2000多年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頂尖水利專家,憑借著現代科學裝備和先進技術經驗對都江堰工程進行了全方位地的研究與探討,但到頭來仍是滿臉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專家們面對著“改造自然,遵循自然,因勢利導,道法自然”的神來之筆,紛紛扼腕嘆息,又統統頷首稱道。用余秋雨的話,“李冰繪制的水系圖譜,可與今天的裁軍數據、登月線路遙相呼應”。

都江堰舉世聞名,不僅成就了“天府之國”,成就了華夏大一統的秦時代,而且在同一時代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大型水利工程早已湮廢時,不老的都江堰澤被后世兩千多年來,仍然按照李冰設計的流水路徑生生不息,汩汩不止,澆灌著成都平原千里沃野,澆灌著華夏人民的心田。

當專家無解、世界無解、時代無解時,我忽然聽到了來自2000多年前陌生而又熟悉的晉南方言在金川山河上空響起“深淘灘,低作堰”的六字治水真經……

我想:“這不正是不忘初心的誓言,牢記使命的表白嗎”?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