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時間:2023-09-28
■王秀蘭
“皓月當(dāng)空憶中秋,小餅如酥甜香糯。最是一年情深處,月重影映玉盤饈。”想著中秋,對月凝眸,不覺然吟詩念母,繼而口生津液,倍加想念母親手工小餅之味——那是母愛的味道。
母親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小餅,香酥軟糯,伴我度過一個個幸福的中秋。記得小時候,家里很窮,聰慧的母親就自創(chuàng)美食,滿足我們的口福。每逢中秋節(jié),母親總是先用油水和面。面也不是純白面,那時生活還不富裕,但家里是不缺玉米高粱面的,母親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成面團。再把花生搗成花生碎,炒熟生香,摻上紅豆沙和冰糖,或者把芝麻摻紅糖炒成焦酥松軟狀。然后把面塊分割成許多個小面團,搓成條狀,切成雞蛋大小的劑兒,團成圓后按下一個坑洞,用勺子加入調(diào)制好的餅餡,再捏合成一個整體,團成圓狀按扁平,一輪輪小圓月就初具雛形。最后上鍋蒸熟,再在平底鍋里煎成兩面金黃。
童年的記憶里,有一種幸福,是小餅伴月度中秋。吃過晚飯,一家人圍坐在院子里,一邊吃著盤中小餅,滿口酥香,一邊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滿心歡喜敞亮。母親還指著夜空,讓我們觀銀河,尋北斗,并給我們講嫦娥奔月及玉兔搗藥的神話。人有情月有意,再看這一大一小兩相映月,頗具詩情畫意。于是,中秋月于我,美得玄妙,美得無與倫比。我在這樣的畫面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也享受著母親無私的關(guān)愛和溫暖。那時生活節(jié)奏很慢,慢得我們足夠溫暖,也足夠枕著幸福慢品歲月。
如今,生活節(jié)奏變快,各式各樣的月餅如同快餐,在中秋漫天席卷。“稻香村”“悠享時”“龍笙月舞”“大唐令”等月餅層出不窮。再看餅餡,更是五花八門,蓮蓉味、椰子味、西瓜味、草莓味、玫瑰味,還有老式五仁的和五香肉餡的,等等,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在豐富物質(zhì)生活席卷下,母親的簡易小餅早已“下崗”,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姊妹幾個拼著花樣,買了許多珍稀物品,來滿足母親的口福。鄰居曾打趣母親:“還是你有福,女兒多,晚年吃喝不愁,逢年過節(jié)聚著熱鬧,真讓人羨慕!”母親聽得心生歡喜,便拿了許多果品與鄰居分享,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這是大妮買的,那是二妞辦的,三女兒是網(wǎng)購的……”言辭間都是養(yǎng)女兒的自豪。殊不知,她當(dāng)年受過多少委屈,咽下多少苦難。看著母親吃月餅的香甜味,我也情不自禁地品嘗起各色月餅,細品之下,總覺得月餅里少點什么。少了點什么呢?我看著母親幸福的樣子,恍然夢醒:如今的月餅里什么味都有,唯獨缺少了母親的味道。想當(dāng)年,母親親手制作的小餅酥軟香甜,吃起來暖暖的,是滿滿的幸福感。那種兒時月餅的味道是任何時候任何高檔月餅都替代不了的,那種母親的味道已然根植于我心底,絲絲縷縷縈繞心頭。
蘇軾筆下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又何嘗不是母親手工小餅的真實寫照?月圓明鏡里,我仿佛看見了歲月里的母親忙碌的身影,那平凡的母愛融入小餅,如醉如酥,讓我思念到永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