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8
■祁世坤
我在城里,有一個書齋,覺得環境有點喧鬧,靜心不下,時常隔三差五地愛回到鄉下老屋,那里也有新蓋的房子,一應的水電設施齊全。鄉下空氣清新,非常適合我這樣的心態,這也算是一種獨處吧。一年四季,我更喜歡秋季,自己獨坐屋內,或是月光如水之夜,或是秋風秋雨聲聲,心緒反而寧靜了下來,竟然覺得有著這樣那樣趣味橫生來。
時序中秋,我在鄉下小住,月光透過紗簾,照到屋內,睡意全無,往往能坐到夜半。院子里不時傳來秋蟲的鳴聲,那應該是正在開著無休無止的音樂會,而且顯然是輕音樂的合奏曲,既有脆亮的聲響,也有喑啞的沉音,然而聽起來都覺舒心悅耳。特別是那種喑啞之音似有似無時斷時續,竟然觸動了我的靈感。那是一種似曾熟識的音調,我于是在腦海里尋找,這不就是兒時農村月夜看戲歸來路上的那種感覺嗎?那時去韓陽鎮戲臺看戲,還要翻過鐵路,走上三里多地。小孩子怕散戲后人流擁擠,不等煞戲,便約上三兩個伙伴先出來。回家的路上,踩著月光,還停停站站,聽聽那咿咿呀呀、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音調花腔。這種聽來的戲,比在劇場于嘈雜聲中聽著臺上的演唱,看著花里胡哨的武打,另有一番風味。想到這里,于是我打開了“隨身聽”。孩子為了我在鄉下小住不致寂寞,知道我平時愛聽蒲劇音樂,給弄了這個玩意,隨身帶著方便。回鄉時,我請人給下載了一些蒲劇劇目。在鄉下,一個人靜心寫寫毛筆字,打打電腦搞點小文章,再坐下來就是聽聽音樂,欣賞蒲劇。然而也多是高腔高調地放唱,覺得得勁解悶。這次受到這秋蟲合奏音樂會的啟發,我試著將錄放機的音量調小再調小,直到有了那種隱隱約約的效果,聽起來也真曼妙。我追求的正是兒時踏月路上回望劇場的那種情境,于是又想到魯迅先生《社戲》里寫的,歸來路上,月光格外皎潔,回望戲臺,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被紅霞罩著;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就是這種感覺,還有那種音腔高調,聽起來又似空中繚繞的輕煙,似有似無,時斷時續。這好似一種天籟之音,縹緲得如同仙樂,那絕對能使你心靜如水,雜念全無。這樣品味下去,竟然引發了我對兒時看戲的深度回想,鉤沉記憶中,往事許多細節都還能記得起來,這樣就又成了一篇令人心癡心醉的完整故事。
兒時,農村文化娛樂很覺單調,農閑時節就是看戲。我們的家鄉,是有名的蒲劇之鄉,歷史上出了個蒲劇泰斗式的人物,即蒲劇名伶祁彥子,藝名彥子紅。他是晚清時期的人物,關于他藝術生涯的文化發掘,近年顯得非常熱絡。至于他的傳說,民間講得很多。他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曾經唱紅北京,驚動朝廷,得到老佛爺慈禧太后的青睞,下了懿旨,給了皇繩,從而在韓陽劃地,費時七年建成了梨園會館。這是藝人的樂園,也是門生的藝校,正式名字叫學文廟,人們念作合味廟。然而卻不能滿足當地看戲的百姓需求,于是地方又在合味廟前臨街處再建了個大大的戲園子,一直也沒有個正式雅名,人們就習慣地稱它為“前廟”。劇院名字也就這么傳了下來,劇場應該能容得下千百人。農閑時節看戲,婦女老太老頭們總是早早地自帶板凳先去占座,晚去的往往是大男人們。男人們多是站在東西兩旁,因為舞臺是坐南朝北。我還記得兒時初次看戲的那會,還是騎在大人的肩膀上,稍大點時,大人們把我們這些“小毛猴”硬是塞到戲臺上面的邊角上,雖然是側著身子看,但是看得清楚。再后來成了大孩子,自己就只能在大人窩子里亂擠亂闖。戲往往演到高潮時,人潮涌動如同波浪,朝著中間臺前涌去,隨著喝彩聲后又如退潮似的被擠了回去。這也就苦了我們這些不大不小的孩子,往往是視角被大人們的身影遮擋著,看戲看了個斷斷續續、零零碎碎。不過畢竟還是有了一定的記憶和思考,加上從大人們聊天不時得來的補充,總還能說出個大致的故事梗概。也就這樣,從兒時起,我對蒲劇音樂慢慢養成了一種愛好。至今回憶起來,許多劇目和情節都還能說得起來。
再后來我進了縣城中學,從此就少了兒時的那種境遇,然而從小養成的那種對蒲劇的欣賞,特別是對《西廂記》故事這類古典名劇的文學愛好更是優渥有加。只記得假期回鄉,恰逢在普救寺下的花園(村)劇場上演王秀蘭出場的《西廂記》,我隨著村里的老年人為看名旦演出,在月亮地里打來回,路途三十里,興致不減。后來我對《西廂記》的故事還初試研究,那時普救寺還在荒廢之中,唯有一座鶯鶯高塔和三佛洞里的殘存佛像。大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獨自到那里采訪,回來寫了篇《深秋時節訪普救寺》的散文,其中有句,“千百年來,《西廂記》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對這個故事領會得出神入化的莫過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百姓了……每當這里演出專場的《西廂記》,全國劇協理事、著名蒲劇花旦王秀蘭出場,舞臺下面總是人山人海的。有許多戲迷,你能演出多少場,他準能看上多少場”。我說的是實情,其中就包括我們村幾個老者。那次到普救寺坡底看戲,陪伴著這些老者,聽著他們的隨意劇評,確是被他們的議論征服了。
那也是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月照歸途,秋風送爽,一邊聽著他們的劇評,一邊仿佛不時還有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咿咿呀呀的音樂和唱腔聲調在耳邊回蕩。今夜月光穿過門簾,我在微妙的體味中似覺把遠去數十年前學子的真切感受也容納了進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