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11
□任蒙
穿過南昌的一條條街巷和樓宇,我們來到贛江之濱,遙望滕王閣,碧瓦丹柱、斗拱層疊,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樓閣為碧色琉璃瓦,正脊的鴟吻仿宋特質,勾頭、滴水均為特制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滴水為“孤鶩”圖案。1942年,建筑大師梁思成偕同弟子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20世紀80年代重建滕王閣時,設計師以這些草圖為依據確定造型。
滕王閣恢宏大氣、雄偉多姿。主體建筑57.5米,高出舊樓幾倍,顯示了現代建筑的大手筆和大氣勢。雄偉氣派的滕王閣,別說千年前,就是幾百年前,若有這么一座樓宇拔地而起,也會使先人興奮,激發文人的翩翩思緒和文采華章。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一直懷有游覽滕王閣以求“登望之樂”的愿望,但兩次赴任途中都未能到南昌,后來王仲舒修葺滕王閣,他撰寫了《新修滕王閣記》。
與古代相比,滕王閣周圍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它聳立于碧空下,樓基之下是滔滔贛江,蔚為壯觀,夜景更是燈火輝煌。如今其對面也被形形色色的現代建筑所包圍,見慣了摩天輪和電視轉播塔旋轉觀光廳的現代游客登臨樓上,不知會有怎樣的感慨。
記得多年前,在武漢蛇山重建黃鶴樓時,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長江大橋,遠遠看見山上扎起高大的圍子,工人們正在腳手架上忙碌。
黃鶴樓成為武漢的城市標志。一次陪友人過江到武昌,他透過車窗大聲驚呼:“終于看到黃鶴樓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登臨黃鶴樓看到的蒼茫景象,多年之后,我們也有幸走入他描繪的畫意中。
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被稱作“江南三大名樓”。千古名樓與千古名篇是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一些名樓或因兵燹之災毀壞,或因年久失修坍塌,但描寫它們的著名詩篇和華章卻依然在世間傳誦。文化的穿透力使這些名樓不斷重建,滕王閣歷經興廢,重建了29次,黃鶴樓重建了30次,岳陽樓重建了30多次。這些名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雖時光荏苒,但它們的巍巍雄姿不會被歲月的煙云掩去。 (《中國文化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