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09
□許序雅
在宋代以前,丁香在中國銷量不大,主要用作口香劑。趙汝適《諸蕃志》記載:“丁香出大食、阇婆諸國,其狀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氣,郎官咀以奏事。”這一時期,產自印尼班達群島的肉豆蔻也傳入中國,作為藥劑和食物調料。檀香、沉香尤為華人喜好。檀香木的種類有很多,主要生長在南亞次大陸南部、爪哇島、帝汶島、小巽他群島一帶,尤以爪哇島所產為佳。沉香產量較少,產于印度、緬甸、柬埔寨、馬來半島、摩鹿加群島和中國海南島等地的深山老林中。東漢以來,隨著印度高僧東來和中國高僧西行求法,檀香、沉香輸入量不斷增加,香料與人們宗教生活及修身養性的關系日益緊密。古代中國上層社會和寺廟道觀把檀香、沉香用作熏香,時可入藥,為宗教生活不可或缺。此外,古代中國人還制作了香爐、發明各式燃“香”術等,發展出獨特的香文化。
香料輸入中國的途徑,在公元8世紀中葉以前,由于造船技術和海上航行技術尚不發達,除少量從南洋經由海路進口,主要還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從西亞、南亞次大陸等地傳入。唐代中期,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起來,香料和瓷器漸成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大宗商品。《新唐書·地理志》引用了賈耽《皇華四達記》所記“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述了唐代中國從海上前往大食地區的通道。當時,阿拉伯和南亞地區所產乳香、安息香、藏紅花、檀香等通過這條航線成批輸入中國;中國出產的麝香、樟腦等也輸往阿拉伯地區。這一時期阿拉伯與中國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線,也被一些學者稱作“香料之路”。 (《光明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