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德州北廠西南街關帝廟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09

□張立言

德州北廠歷史以漕運著稱,因漕運而興起的兌糧文化、漕幫文化及由此帶動起來的商業文化,共同催生了西南街的三大歷史建筑,即官府所設的盤糧廳、與商人有關的關帝廟(山西會館)及與船幫有關的大王廟(河神廟)。正是這三大歷史建筑長時間在此發揮作用,因而維系了北廠四五百年的繁榮興盛。本文中要重點介紹的,是關帝廟。

關帝廟配有戲樓和客房

北廠西南街的關帝廟不僅體量超大,而且還有戲樓和客房等配套建筑。該廟位于“南圍子門”往北200米路西,山門朝南,門前有一條東西向通往圍子門大街的“廟前街”。進山門迎面的北大殿里供奉著關老爺的坐像,關平、周倉的站姿塑像站立在關公的身后。大殿周圍的墻壁上是描寫關公業績的壁畫,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等。大殿的東西偏殿,系客房和接待室等。院內方磚鋪地,在大殿門西有一棵直徑約一米、空心破肚的白皮古楊樹,顯示著古剎的威嚴。后院是道士們的住所和食堂。

山門外有一座高大的兩層戲樓,興盛時這里的演出不斷,與300米外的大王廟戲臺爭相打擂,使得北廠百姓幾乎天天看戲。后來,漕運停止,商業凋敝,戲樓因無人修繕就剩下土臺子了。在山門兩旁,有兩根高約20米的大旗桿,下半部直徑約40厘米,底部用兩塊兩米高的大石頭座固定著。旗桿頂部是直徑約30厘米的純錫圓帽,受太陽光照可發出明晃晃的光芒,10公里外就可看見旗桿頂。大約是1953年前后,德州市政府將這兩根旗桿給移走了,一根移到大寺廣場、另一根移到南門外繼續承擔它們的掛旗作用。

民國年間,戰亂頻仍,北廠關帝廟的香火逐漸滅跡。

這里曾是德州“山西會館”

之所以將西南街關帝廟認定是清早期德州“山西會館”,是因為有大量山西商人在這里經商的原因。明代初期,運河兩岸的商人以徽商為主。明中期以后,山西商人的勢力在運河兩岸迅速崛起,致使山東一些地方出現了“西商十居七八”的局面。明末清初,山西商人便成為運河兩岸經商活動的主力軍。清中期,各地山陜會館或山西會館遍布運河兩岸的城市與鄉鎮。

德州作為“因黃河而名”“因運河而興”的城市,其商業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北廠的西南街俗稱“北市”,在這條不到300米的明清古街上,當鋪、錢莊、客棧、郵鋪、藥鋪、大車店鱗次櫛比,鹽店、鍋店、煤店、茶館、剃頭鋪、百貨店、飯店、肉鋪、豆腐坊、點心鋪、饅頭房等商鋪相互銜接,這里生活用品、服務設施、娛樂場所一應俱全。這些店鋪中的當鋪、錢莊、藥鋪、鹽店、鍋店多為山西商人所開,所以說北廠西南街是山西商人活動與居住比較密集的地區之一。

北廠關帝廟的作用漸被取代

認定北廠西南街關帝廟為清早期山西會館的依據,還有此處關帝廟建有戲樓和供住宿開會用的公寓,能夠滿足數量眾多的在德州經商的山西商人的需要,是德州其他關帝廟所不具備的。在這里,晉商們能看到老鄉關公的圣像,能聽到梆子腔,吃到家鄉的陳醋,喝到家鄉的老酒,故這里也成了他們在外創業的精神紐帶,“報神恩、聯鄉誼、誠義舉”的場所。

到清光緒年間,德州運河的漕運功能已更多地轉向河南、山東、河北、天津一帶的商業運輸,北廠西南街山西商人多數遷至天津、北京甚至濟南繼續經商,一部分則就近遷至德州城西南靠近火車站的位置,所以山西會館便隨之遷往南營街西首剛剛興建的南營街關帝廟。這兩座關帝廟職能相同,時間上前后銜接,完整地反映出山西商人在德州活動的軌跡。

以“關帝廟”

作為“山西會館”很普遍

其實,全國各地名為“關帝廟”實為“山西會館”的例子非常普遍,尤其是明末清初這段時間,山西、陜西商人羽翼未豐之時,為了避免樹大招風,故將集會地點說成是“關帝廟”,將集會活動說成是祭拜家鄉圣賢的活動。所以將西南街關帝廟認定為德州早期的山西會館,應該是順理成章。

另外,北廠西南街關帝廟的創始時間應該定在清乾隆年間,其理由是:德州區域的齊河、禹城、陵縣、恩縣、武城、夏津、故城、吳橋,甚至聊城、濟寧區域,均有山西商人在此經商的記錄,恩城北關、武城西關、武城甲馬營鎮、恩縣舊城鎮、夏津縣東李官屯都建有山西會館。從時間上看,這些山西會館均是清代乾隆或嘉慶年間所建,甚至鼎鼎大名的聊城山陜會館,同樣創建于乾隆八年,故初步估計,北廠西南街之關帝廟也應為清乾隆年間之物。

 (《德州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