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6-19
記者 余 果
5月4日,“‘韭’負盛名 喜上‘禖’梢”河津市2023年“相約陽村”韭菜·高禖文化節在陽村街道連伯村開幕。
該文化節以高禖廟、連伯灘為載體,為“連伯韭菜”產業賦能,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連伯韭菜”在獨特自然地理環境的滋養中,在悠久農耕文明的熏陶下,在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中,開創了河津市韭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目前,“連伯韭菜”種植面積1.6萬余畝,是河津市第一個“國”字號的蔬菜產區,韭菜產業已經成為河津農業的主導產業和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韭”負盛名
出河津市區向西南5公里,就是有名的黃河連伯灘。這里除了一望無際綠油油的韭菜外,還有迷人的黃河濕地自然景觀。

種植戶在收割韭菜(資料照片) 武詠梅 攝
獨特的黃汾三角洲地貌,使這里產生了特殊的土壤,其表土砂壤易耕種,黏土層能托水托肥,非常適合韭菜生長。而且,該處水域面積大,地下水資源豐富,井灌發達,灌溉水質優良。
“‘連伯韭菜’香飄三晉,國字商標譽滿九州。”這是對“連伯韭菜”非常精辟的概括。
作為河津市特產,“連伯韭菜”有以下幾個特點:韭葉不帶絲,一掐即斷,吃起來又嫩又脆,辣中帶甜;韭葉寬厚,莖稈發白,長而粗,香味濃;葉面光澤青綠,水分充足,水靈翠綠,看起來讓人饞涎欲滴。
2013年“連伯韭菜”成為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河津市陽村街道的連伯村、永安村等5個行政村被劃定為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凡屬該地域保護范圍內生產的韭菜,均可使用“連伯韭菜”地理標志公共標識。2020年,“連伯韭菜”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近年來,河津市為了讓“連伯韭菜”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引導廣大菜農對韭菜進行品種改良,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模式與“高溫覆膜滅蛆”技術。
“要實現綠色種植,在具體應用中,通過使用生物制劑、有機肥替代傳統農藥、化肥等,實現韭菜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安全。”河津市農業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曹建明介紹。
運用綠色種植模式種植韭菜,經檢測,44項農藥殘留全部未檢出。
“高溫覆膜滅蛆”技術的優點是采用純物理方法,不用一滴農藥,就可以殺死土壤中韭蛆的所有蟲態,并且對韭菜田的其他不耐高溫的害蟲也可以殺滅,對部分韭菜病害也有抑制作用。
“采用新技術后,蟲害沒了,還大大降低了治蟲成本。韭菜肉肉的,口感更好。”一位韭菜種植戶說。
河津市新耿高新科學技術研究所致力于“連伯韭菜”的管理、產品品質提升、深加工等方面研究,取得明顯成效。
該研究所組織科研人員積極攻關試驗, 目前已獲得多項專利,包括韭菜種植點播器、韭菜管理加藥加肥水箱、韭菜運輸車廂、韭菜花收獲機等。
該研究所與山西師范大學食品科學學院聯合,研發出腌韭菜、辣韭菜、韭菜油、韭菜豆子、凍干韭菜粉等多種韭菜深加工產品。這對于延伸連伯韭菜的產業鏈條,推動韭菜產業做大做強意義深遠。
“韭”香不怕巷子深
萬畝灘涂韭棚點點,十里村寨波光粼粼。
每年,“連伯韭菜”都會吸引來自各地的大量客商。連伯村的韭菜交易市場,銷售旺季每天能銷售60萬公斤左右,能裝四五十輛大車。村里車水馬龍,商賈云集,一派熱鬧景象。
交易市場里有一個質量檢測中心,對不同批次的韭菜進行檢測,保證產品安全。
今年,連伯村的河津市連綠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該社立足豐富灘涂資源和韭菜產業優勢,不斷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提升韭菜品質,培育優秀品牌。該合作社還參與起草了《山西省綠色食品——韭菜生產技術規程》。
該合作社嚴格按照《山西省綠色食品——韭菜生產技術規程》對種植戶進行培訓,要求從地塊選擇、品種選擇、栽培、病蟲害防治和割菜、包裝等生產各個環節,做到品種統一、管理統一、使用農資統一、技術規范統一,生產過程全程監控,經檢驗合格方可銷售。
2022年,河津市連綠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參與起草的兩個運城市地方標準——《韭菜長途運輸包裝技術規范》《韭菜貯藏保鮮技術規程》發布實施,對于促進我市韭菜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該合作社擁有農業農村部“連伯韭菜”無公害農產品地理標志和“耿連韭菜”牌商標,入社農戶153戶,種植面積2000余畝,輻射帶動周邊700多戶農民。
“為進一步推動韭菜產業發展,我們將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為基礎,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協調開放、運行有效、彰顯高質量發展特點的標準體系,為我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生產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河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李偉說。
周瑞杰,是河津市瑞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從事韭菜種植30多年。現在他有70多畝韭菜,一半是大棚,一半是露地。
“今年計劃進行設施升級,再發展50畝大棚韭菜,向山東壽光的設施農業學習,和先進的技術接軌。”周瑞杰說,“新型韭菜種植大棚我都考察好了,包括鋼材、棉被、設計圖紙等等,一畝地需要投資3萬元左右。行情好的話,一年就能回本。”
周瑞杰所說的新型韭菜種植大棚,一個能覆蓋兩畦,裝配有自動卷簾機,卷蓋棉被非常方便,每次只需要三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節省了很多人力。
“而且,這個棚使用年限長,預計能用10年以上。”周瑞杰說。
今年,周瑞杰還計劃延長韭菜的生產鏈條,投資韭菜清洗流水線,對韭菜進行精細加工。
韭菜清洗是一個非常耗時費力的工作,該流水線能實現韭菜傳送、清洗、挑選、風干等多個環節的連續自動化操作,大幅提高韭菜清洗的效率。
“這樣加工過后的韭菜,附加值大大增加,可與超市、電商等渠道直接對接,很有競爭力。”周瑞杰說。
在河津市韭韭香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韭韭香”),工人師傅正在加緊施工。
“今年我們投入200萬元左右,建設兩個冷庫、一個洗菜車間和一個生產車間。洗菜車間剛剛建好,日處理能力達到5噸左右。”公司負責人馬軍軍介紹。
韭韭香的特色腌制產品除了韭菜、韭花外,還有蘿卜、茄子、辣椒等。另外,韭韭香還給其他企業代加工腌制產品。
“這是我們的一個禮盒,共8瓶腌菜,3瓶韭菜,3瓶韭花,2瓶辣椒。禮盒的產品會根據不同的蔬菜生產季節調整變化。”馬軍軍說。
最近該公司還與中國人壽財險山西省分公司合作,對產品進行質量保證保險,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文旅融合發展
5月7日,河津市首屆“割韭菜”大賽,在連伯村的韭菜基地舉行。

河津市舉行割韭菜大賽(資料照片) 武詠梅 攝
此次大賽是“‘韭’負盛名 喜上‘禖’梢”河津市2023年“相約陽村”韭菜·高禖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參賽選手共6隊18人,均為連伯村的割韭菜能手。活動以技能比拼的形式,對久負盛名的韭菜產業進行宣傳。
隨著主持人一聲號令,選手們一字排開,開始比賽。只見選手們分工合作,有的揮舞鐮刀割韭菜,有的用繩子綁韭菜,他們各個動作嫻熟,令現場觀眾嘆服。不一會,一束束韭菜就整齊擺放在田埂上。
評委按照韭菜收割速度、整潔度、捆綁斤數、掉落數量、韭菜業務知識答題等標準,對參賽小組進行了評分。
此次大賽,為河津市韭菜種植產業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協作,推動河津市韭菜種植產業更加健康快速發展。
“我們都是地地道道的連伯人,韭菜是我們的特產。在文化節上參加‘割韭菜’大賽,還獲得一等獎,我覺得非常開心。我們希望通過多種形式來推廣我們的韭菜,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特色農產品。把它推向全國,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和心愿。”一位獲獎者說。
高禖廟位于連伯村,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次“‘韭’負盛名 喜上‘禖’梢”河津市2023年“相約陽村”韭菜·高禖文化節,旨在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連伯韭菜產業賦能,最大化地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實現全產業鏈提質增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
“天下古廟數高禖,連伯韭菜譽九州。下一步,我們將深度挖掘生態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全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真正把陽村街道打造成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文旅驛站、山西新型農村的創新樣板、運城現代農業發展的標桿示范、河津近郊度假的城市后花園。”河津市陽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彬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