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吳立敏時間:2022-11-18
恐婚并不少見,無論是在戀愛期,還是在結婚前夕,很多年輕人一談及邁進婚姻,就有不同程度的恐婚。那么,恐婚究竟是在“恐”什么?
自己堵上了通往婚姻的路
不少恐婚者,他們有著相似的共性:渴望愛,也渴望溫暖,卻很難進入一段婚姻關系。他們也很困惑:“明明戀愛時也算甜蜜,為什么一談到婚姻,就從心底喚起了恐懼?”
西燃的兩段戀情都很甜蜜。可一到談婚論嫁,她就退縮了。她也理解不了自己,為什么最后關頭總是做逃兵?
小時候,父親常年在外,難得回來幾次,可每次回來,總是和母親吵架。在這樣糟糕的婚姻里,她成了母親生命的唯一。西燃生活里的各種事,都被母親奪走了決定權,小到穿什么衣服,留什么發型,大到考哪個大學,做什么工作,交什么男友……這樣的相處,她感覺快被逼瘋了,連做夢都常夢到自己被牢牢綁住,想求助卻發不出聲。
很多時候,我們像西燃一樣渴望親密,卻害怕婚姻,也許就是因為在原生家庭的親密關系中留下了傷痕。害怕進入婚姻后會重演父母的婚姻,再現痛苦的經歷。
我們在害怕什么?
除了原生家庭之外,我們還可能因為哪些恐懼緊閉婚姻的大門:
1.對過去挫敗的感情經歷難以釋懷。有朋友告別上一段感情許久,也開展不了一段新的感情。不是不愿意去接觸,而是每次到要更近一步時,總會想到前戀人分手時對自己的指責。
2.身處一個周圍的人都恐婚或婚姻不順的環境。信息爆炸時代,婚姻的負面信息越來越多。我們見證過周圍許多人婚姻的一地雞毛,也就變得越來越不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
3.當前情感還沒有建立起緊密連接,仍處于不確定狀態。我們可能不斷地懷疑:我真的要跟這個人一直走下去嗎?我真的愿意為了這個人進入柴米油鹽、雞零狗碎的生活嗎?這些恐懼,以及對未來的不可控感,讓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變得患得患失。
聽清自己內心的聲音
恐婚不代表不想結婚,不想結婚也不代表拒絕幸福。婚姻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面前,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關鍵是,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我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我們的文化里,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有各種對應性別的要求。先認清我們到底是受制于文化,要追求人生角色的完美才想著要步入婚姻,還是發自內心想進入婚姻關系?
如果只想要一個人自在的生活,那我們就心滿意足地享受屬于一個人的自由和寧靜。如果更想享受一段好的婚姻關系,那我們就好好地去愛,去經營這份關系。
如何克服恐婚?
1.將內在的恐懼梳理清楚。
要解決我們的恐懼,要先知道自己恐懼的是什么,具體是哪個點。是擔心婚后不如單身“自由”,還是擔心為孩子放棄身材、事業等。然后,試著去識別,哪些恐懼是真實存在需要克服的,哪些恐懼是被我們夸大的。同時,去梳理我們可能從婚姻中得到些什么,從而獲得一些往前邁進的力量。
2.和伴侶坦誠地溝通。
試著和另一半坦誠、開放地溝通你所恐懼的事,提前明確雙方在結婚后的權利與義務。如果婆媳之間出現沖突,作為丈夫的他要做些什么;如果以后有了孩子,孩子的養育要怎么分工……也許這個方案并不會百分百在未來的場景中被執行,但能幫助你緩解當下的恐懼。
3.多和過來人聊天。
多和有婚姻經驗的人聊天,他們的經驗或許能給你一些有用的建議和反思。怎么去把小家庭經營好,爭吵時怎么給對方留臺階……多聽取不同的過來人對于婚姻的看法,更全面、客觀地認識婚姻這件事。
4.試著求助心理咨詢。
有時候,恐婚可能只是最表層的現象,背后可能隱藏著原生家庭的傷或個人成長的迷茫。
當然,梳理清楚了自己恐婚的脈絡后,你可以決定去“克服”它,然后走進婚姻。(《中國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