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教育子女要懂點心理學

來源:發(fā)布者:高陽時間:2022-11-16


孩子不好教,怎么說都聽不進去;學習成績不好,又沒有積極性怎么辦?針對教育中的難題,家長不妨學點心理學,掌握一些可操作技巧。本期我們邀請教育學者傳授一些基于心理學理論的小方法,家長可以嘗試。

物質獎勵靠不住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老人難以忍受,于是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繼續(xù)嬉鬧。隨后老人每天都會給孩子們錢,但錢數(shù)在一天天減少,直到有一天他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時,孩子們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于是孩子們決定再也不來這里玩了。

其實,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錢而玩”,然后用錢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當這個外部動機一天天減少時,孩子們也漸漸失去了動力。生活中,常常有父母用物質獎勵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如買玩具、給零花錢等,時間長了,會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所以,家長要慎用、少用物質獎勵。

話說多了引逆反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募捐。最初,牧師講得令人動容,他準備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些零錢。時間一點點過去,演講還沒結束,他實在沒了耐心,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冗長的演講終于結束時,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拿走2元錢,認為這是對浪費他時間的“補償”。所以,刺激過多、過強和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的不耐煩或逆反,甚至事與愿違,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反映了教育中的幾個問題:一是家長以自我為中心,不注意方式、方法,沒換位思考,所以有家長困惑“為什么一個問題說了幾十遍,孩子就是不聽”。二來,家長的嘮叨就是一種反復、單調的刺激,容易把孩子“逼急”了,從而出現(xiàn)反抗心理和行為。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不要做擴大化延伸,犯一次錯,批評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評,盡量換種表述方法。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切忌東拉西扯。

重視孩子的想法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往好的方面表現(xiàn)。

從心理學來講,傾聽是宣泄不良情緒的合理途徑。因為被關注、被看見、被重視,可以讓人獲得積極的心態(tài)激勵,動力增強,獲得自信心和歸屬感。很多所謂的“不良少年”,其實是因為父母的關心太少了,他們才會用不良的、出格的言行舉止來引起父母關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善于利用“積極關注”的力量,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困惑和不良情緒。

積極暗示有奇效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在某班級的學生名單上隨意圈了幾個名字,告訴該班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8個月后,奇跡發(fā)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而這正是“心理暗示”在發(fā)揮神奇的作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不經(jīng)意間接受各種心理暗示。

所以,家長們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積極暗示。比如考試前,很多家長習慣說:“不要總是馬馬虎虎的,小心丟分。”但這樣的提醒往往會讓孩子回憶起自己之前犯的錯,反而起到一個強化錯誤的作用,不如說:“爸爸媽媽相信你,這次如果你能更仔細一些,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一步一步提要求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通常不愿意一上來就接受難度較高、費時較久的任務,而樂于完成比較簡單、難度較低的任務,這就是“登門檻效應”。所以,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培養(yǎng)習慣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從小處著手,從小目標開始,不要急功近利,一下子讓孩子達到某種難以企及的目標,結果孩子容易放棄。比如,希望孩子成績進步,不要上來就要求孩子考100分,可以從“提升5分、10分”開始,有進步就予以肯定乃至獎勵,然后逐步提高要求。

先貶后褒好接受

教育孩子時,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就是“先褒后貶”。例如,有的孩子在畫畫方面很有天賦,剛開始家長時常表揚,但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后表揚不僅變少,甚至開始挑刺兒。家長認為這是在逐漸提高要求,幫助孩子進步。可實際上,這種從一開始的褒獎有加,到后來的不斷批評,會讓人產(chǎn)生挫折心理。所以,“糖”要一點一點給,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嘗盡甜頭和夸獎。

(《生命時報》)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