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17
□解穩

聞喜縣詩聯學會向坑東村贈送中堂及對聯
情與暑天同熾熱,聯和事業共妍紅。8月10日,聞喜縣詩聯學會在省級美麗鄉村推進村郭家莊鎮坑東村,為該村王靜瀾先生新布置的楹聯文化大院舉行了掛牌儀式。

院外別具特色的“楹聯文化墻”
走進楹聯大院,猶如置身詩聯的海洋。其東西兩屋的四壁掛滿了王靜瀾在各個時期創作、書寫的楹聯作品,以及發表于各類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典籍和成摞的榮譽證書。他還把院子四周墻壁上掛滿了楹聯,“聯墨雙馨”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他將為村里18個五星級文明戶撰寫的楹聯作品,制作出來并張貼在家門外的巷道墻上,形成了一道別具特色的“楹聯文化墻”,吸引過往的村民駐足欣賞。
王靜瀾是聞喜詩苑聯壇一柱、全國優秀楹聯教師、典型的“精神富翁”、令人敬佩的模范通訊員,還是模范貫徹市楹聯學會“緊跟時代,服務大局,詩化生活,益人悅己”十六字方針,用楹聯裝扮美麗鄉村、美麗家園的代表人物。從青年、壯年到老年,他精研書法,撰寫的詩詞、楹聯、散文、報告文學和書法作品屢見于各大報刊并獲獎,楹聯作品還登上了《人民日報》。他不僅是聞喜縣詩聯學會副會長,還擔任聞喜縣西區詩聯分會會長,組織過多場豐富多彩的活動,多年來義務教導中小學生寫對聯,學生中的佼佼者還曾榮獲全國小學生征聯大賽一等獎。
如今,他又匠心獨運,不顧年邁,滿懷激情,自籌資金萬余元,在坑東村支村委、部分村民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把自己的農家院裝扮成聞喜縣第一座楹聯文化大院,用為村中17個團體和8位個人創作的150余副楹聯佳作,贊揚引領文明新風的先進團體和人物,為坑東村構筑起一道弘揚正能量的紅色楹聯墻,將楹聯文化感染人、塑造人、促進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的社會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聞喜縣詩聯學會特將王靜瀾農家院命名為聞喜縣“楹聯文化大院”。
掛牌儀式上,大家紛紛盛贊王靜瀾的文化義舉。聞喜縣詩聯學會會長文振西表示,聞喜縣是中國最佳楹聯文化縣,王靜瀾用楹聯“化人”獨樹一幟,特別是用“送中堂”“楹聯文化墻”等藝術形式,熱情謳歌了村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極大地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為全縣人民做了榜樣,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之所以授予其‘楹聯文化大院’的牌匾,重點在這個‘大’字上,‘大’在于他能與文藝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服務人民、用作品立身等要求高度一致;‘大’在于他老驥伏櫪,用一副副楹聯力作歌頌黨的政策、家鄉變化、產業發展、好人好事等,為引領社會風氣、助力鄉村振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個‘大’,大到了與時代融合的節拍上、大到了為百姓服務的點子上”。
坑東村黨支部書記景武俊向大家介紹了王靜瀾老伴、兒女及堂弟們對王靜瀾義舉的支持,主動為其出錢出力,稱贊兒女們的“大孝”,并肯定了大院對村里鄉風文明建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隨后,該縣詩聯學會向坑東村贈送了由文振西書寫的中堂“追夢”,學會執行會長何沁學配聯并書:“林茂村新環境美;人和德厚惠風長。”村委一班人表示,一定全力支持,把這個楹聯文化大院打造成一個新品牌,為鄉村文化振興拓開一條新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興、農村興。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村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內在體現,更是村民幸福感、獲得感的外在表現。聞喜縣“楹聯文化大院”的誕生,無疑是一次生動的有益嘗試。在郭家莊鎮和坑東村的大力支持下,聞喜縣詩聯學會將繼續不斷完善,將其打造成為一個有力載體,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農村扎根,為該鎮乃至聞喜縣鄉風文明建設做好示范引領,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