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16
編者按
近日,山西省文旅廳公布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獲獎名單。在全省“杏花獎”戲劇類28個單項獎中,運城力奪6項,是全省獲獎數量最多的地級市。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新創劇目《中條山上黨旗紅》囊括了新創劇目獎、編劇獎、導演獎和音樂設計獎4項大獎,我市5位戲曲藝術工作者榮獲“杏花獎”,收獲頗豐。
獲得山西省舞臺藝術的最高獎項,得益于摘“杏”者砥礪戲曲藝術服務人民的從藝初心,向高素質、專業化的戲曲人才方向不斷付出的努力。今本報聚焦這5位河東戲苑摘“杏”者,聽他們暢聊藝術,抒發藝術感悟,并為讀者講述背后的故事,從而更好促進蒲劇藝術薪火相傳、繼往開來。
打造極具時代審美的綜合藝術
程小榮

程小榮,榮獲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導演獎,供職于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
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中條山上黨旗紅》獲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新創劇目獎、編劇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四項大獎,本人有幸獲得導演獎。
獲獎之后,我不禁思潮迭起,想起了院團領導對我的培養與關愛,想起了前輩老師們對我的鼓勵和幫助,想起全團同志們齊心協力、跋涉藝術長途的誠摯情誼,想起好友們對我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他們都是我堅強的后盾!
新創蒲劇革命現代戲《中條山上黨旗紅》,是根據河東紅嫂王煥娥繡出河東地區第一面黨旗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的。這也就意味著,《中條山上黨旗紅》的藝術風格是要體現出厚重、悲壯的藝術特質的,應體現戲曲藝術精神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充分發揮戲曲中唱、念、做、打的呈現方式來表現審美價值和觀賞魅力,運用極具時代審美的綜合藝術來塑造和刻畫人物。在情節安排和戲曲節奏的把握上,我曾數易其稿,刪繁就簡,使故事情節更加流暢,起伏有序、張弛有度,在出情、出戲的細節中濃墨重彩。如,王煥娥在丈夫梁福才為護黨旗而犧牲后,荒郊尋尸和捏面人的情感戲中,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賈菊蘭以她細膩傳神極具感染力的表演,使人物的情感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排練要以劇本為基礎,以生活為依據,運用戲曲構成法,編創具有戲曲歌舞性的舞臺調度。如第六場中,兒子雙明為掩護王煥娥為嘉康杰送黨旗送飯的表演中,運用了戲曲舞臺上虛擬夸張的表演手法,增加了戲劇的可觀賞性。一切為了塑造人物服務,打破舞臺條件在時空觀念上的局限,延伸舞臺時空,提供靈活方便的表現空間,為揭示人物真實的心理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表演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中條山上黨旗紅》舞美布景,在形式上采取以虛擬實、以簡代繁、以神傳真、以少勝多等多種手法的大寫意原則。在重要場次中,根據劇情的需要,為突出主題,要帶有一定的思想性。原則上堅持一景多用,根據場次、環境、劇情的不同能夠自由搭配,揭示新的空間環境,產生新的功能。在服裝化裝方面,皆以人物性格為前提,表現出人物性格的色調,以事件發展為主導基礎,根據劇情處理色彩搭配,達到統一。在音樂設計上,發揮蒲州梆子腔慷慨激昂、自由靈活、抒情達意、能深刻表現人物內心的特點,與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接軌,保留傳統蒲劇聲腔的特色,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又有蒲劇特點的蒲劇音樂和唱腔,悲傷處使人落淚,細膩處抒情達意,面對黨旗時要讓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尋找符合《中條山上黨旗紅》的音樂形象種子,創作出既具有蒲劇音樂特征,又具有歷史厚重感,還蘊含時代美學精神的主旋律音樂,這些在劇情變化過程中反復使用。唱腔設計既要繼承原汁原味的蒲劇唱腔特色,還要有創新的音樂元素。總而言之,創作一出好戲離不開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與人物共同成長
楊 璐

楊璐,榮獲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編劇獎,供職于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
蒲劇《中條山上黨旗紅》是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飽含對時代生活關切,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河東黨史中提煉的文藝作品。作為一名編劇,參與《中條山上黨旗紅》的創作,并獲得“杏花獎”編劇獎,我非常榮幸。作為一名運城人,能夠為自己家鄉蒲劇事業的發展出一份力,我更感到十分幸運。在創作該劇本的過程中,我逐漸走入主人公王煥娥的內心世界,她對親人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走進我的心里。隨著王煥娥的人物成長,我的政治覺悟和認識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這部劇的成功,離不開運城蒲劇界資深專家的支持,離不開該劇前期編創團隊打下的良好基礎,更離不開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全體人員的努力,是他們的辛勤付出,讓這部作品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通過這部新創劇目的排演,我磨煉了自己的業務能力,同時,也深感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存在欠缺與不足。這次獲獎只是一個開始,我會以此次獲獎為動力,向前輩們學習看齊,持之以恒增強自己的創作實力,繼續在創作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堅守“創作”和“設計”的意義
程小亭

程小亭,榮獲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音樂設計獎,供職于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
在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評比中,我團的新創革命現代戲《中條山上黨旗紅》(以下簡稱《中》劇)榮獲了新創劇目獎、編劇獎、導演獎,我自己也獲得音樂設計獎。能和兩個省級強團同時獲此殊榮,實屬不易,倍感榮幸,更覺惶恐!
《中》劇的主題音樂我設計了兩條旋律線:一條是主角王煥娥的形象音樂。王煥娥最初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對黨組織和黨旗初期認識懵懂,后逐漸轉變為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所以,王煥娥的形象音樂既要具備疑惑、沉思、深邃的音樂內涵,也要表現其大義凜然、勇往直前的革命斗爭精神和時代強音。另一條旋律線則是緊緊圍繞黨旗而展開,也就是說,既要凸顯出黨旗在特定時期的作用,又要用為黨旗而創作的旋律來烘托出黨旗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勞苦大眾對黨組織的堅定信仰。而兩條旋律線隨著劇情交相出現、相互作用。在特定的情景中,又使用了重復、變奏、發展、移位、轉調、主題再現等寫作手法,來表現和渲染黨旗在不同時間地點的作用及王煥娥對黨旗的認識過程。在唱腔創作上,力求從傳統中來,又要從傳統中脫穎而出。深入傳統難,而沖出傳統更難。墨守成規固然不會出錯和招來非議,但又失去“創作”和“設計”的意義。又加之《中》劇是現代革命題材,必須賦予該劇新的音樂內涵,所以在該劇的音樂唱腔創作上,一是直接采用蒲劇的傳統板式,如介板的伸展與收縮的自如;慢板的大開大合,音級十幾度的調進,字少腔多的表現形式;二性的詞腔并重,敘事為主的特點;撩板的詞多腔少,直鋪平敘;緊二性的說唱結合,富于表現;流水板以情緒為主,中、低、高音,真假聲并用;小流水的起收隨意等特點來為劇情服務。二是根據情景與唱詞的情感出發而發揮音樂想象之空間,或思索、抒情,或憧憬、贊美,打破傳統板式的架構,組織新的演唱體系結構。因為傳統的板式不能滿足情感的抒發,所以必須要有突破,不破則不立。而一個新生事物的建立和誕生,總意味著原有事物或多或少的解構與重組,也意味著新元素的加入,藝術更是如此。三為借鑒。在使用本劇種的各種板式與聲腔和自我才能的展現、發揮、想象、創造后,某些特定的詞匯、語境還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呈現,那就要有所借鑒。在《中》劇創作時,我就借鑒使用了撩板與清板、緊打慢唱與流水、變體二導板、調式交替、板腔體與曲牌體的匯合使用,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藝術效果。這次能獲得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音樂設計獎,是專家領導、廣大觀眾對本人的鼓勵和鞭策,是強有力的創作團隊的集中體現,是以賈菊蘭為首的強大演員陣容的用心演繹和傾情演唱的呈現,是樂隊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向每一位為《中》劇付出心血的參與者致敬!
再攀新高峰
牛 爽

牛爽,榮獲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戲曲表演獎,供職于河津市蒲劇團。

我是河津市蒲劇團的一名旦角演員,1998年出生于鹽湖區張董村一個愛戲之家。受父母酷愛戲劇之熏陶,幼年即登臺扮演了許多小角色,9歲考入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戲曲班,在李愛玲和其他老師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下,打下了較為厚實的專業基礎。
2011年,13歲的我藝校畢業,經李愛玲老師推薦進入河津市蒲劇團這個溫暖的大家庭,更是受到了團領導和老師同仁們的幫助和扶持,為我的成長進步創造了難得的藝術環境。我先后主演了《香蓮案》《穆柯寨》《竇娥冤》《蘭梅記》《潘金蓮》《丹青淚》《廉吏于成龍》《淚灑相思地》等傳統戲和《白毛女》《劉胡蘭》《彩禮風波》《壽宴風波》等現代戲,經歷了同齡人難遇的藝術歷練。2017年8月9日,我在王思恭、潘廣民兩位市劇協原副主席的見證下,正式拜高級講師、著名青衣李愛玲老師為師。這些年,我以德藝雙馨的李老師為榜樣,確立了奮斗目標,并在她的悉心培養下,先后榮獲“運城市青年演員戲曲大賽”金牌獎和“運城市以老帶新、以師帶徒,傳承經典戲曲大賽”金牌獎。山西戲劇“杏花獎”是全省戲劇界最高級別的政府獎,有幸獲得這一殊榮,是我藝術人生的重要轉折。此時此刻,我衷心感謝各位師長多年的辛勤培育;感謝河津市蒲劇團全體老師和同仁們多年的協作與幫助,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與鼓勵。我將把獲獎作為新起點,主動尋找差距,勇于自加壓力,以更多、更新、更好的劇目和角色,回報來自各方面的關心支持,為繁榮蒲劇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感恩蒲劇藝術 追求奉獻人生
趙 振

趙振,榮獲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戲曲表演獎,供職于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二團。

日前,在第十七屆山西省“杏花獎”評獎中,我以《灞橋挑袍》《販馬》兩出折子戲,榮獲“杏花獎”戲曲表演獎。
山西省“杏花獎”是省內舞臺藝術最高級別的政府獎。該獎項凝聚著許多青年戲曲工作者的追求與夢想。
獲得“杏花獎”,我要感恩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對我的關懷。有了各級領導的鞭策和鼓勵,才使我不斷地挑戰自己,在藝術道路上守正創新,有所進步與突破。
我要感恩蒲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景雪變的親切關懷。從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戲劇表演”班畢業后,我走進了原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工作。回顧十多年來的歷程,景雪變一直對我嚴格要求,悉心培養。加之她給團里營造的良好藝術環境,使我在表演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先后主演過《關公與貂蟬》《四郎探母》《火焰駒》《王寶釧》《下河東》《灞橋挑袍》《穆柯寨》《雁蕩山》,還演過蒲劇電影《山村母親》和現代劇《紅燈記》《挑山女人》《紅白喜事》等戲,展示了舞臺上一專多能的表演功力。在這次報評“杏花獎”劇目錄制上,景團長不顧一切,犧牲休息時間,對我所報送的參評劇目從細節上嚴格把關,不讓出現半點瑕疵。用她的話說,一定要出精品。她總是高標準,嚴要求,督促我不斷進步成長。景團長經常勉勵我,“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新更好”。
我要感恩師傅李凱、郭關明等前輩老師在藝術上的悉心傳承與辛勤教導。在舞臺上,我先后獲得過運城市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頭名金獎、首屆蒲劇藝術周蒲劇藝術傳承新人獎、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全國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賽“十佳演員”獎等,以及作為山西選送唯一人選,以《販馬》一劇參加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主辦的2019年全國凈行、丑行暨武戲展演,并先后參加了“走進山西大學”《中國戲曲公開課·百花齊放春滿園》等多個大型戲曲晚會,還在全國文博會上,以戲劇關公形象走進深圳大劇院和上海復旦大學。這些成績與榮譽的取得,無一不凝結著恩師李凱、郭關明等老前輩對我的精心栽培與辛勤付出。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我要感恩團里的同事和關心我進步的觀眾朋友。作為一名河東蒲劇演關公戲的演員,我同搭檔汪景博主演的《忠義關公》選段,已成為弘揚關公文化的品牌節目。該節目隨運城市代表團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深圳、西安、青海等地,參加運城市旅游推介招商引資商貿洽談會、文博會,第23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第二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和運城(西北區域)招商引資懇談會等宣傳演出。沒有團隊的配合,就沒有我的成績。
來自方方面面的支持、關愛、鼓勵,都將會化作我銳意進取、奉獻人生的新動力。作為關公故里的一名蒲劇演員,能夠以蒲劇的形式在國家級媒體平臺展示蒲劇魅力,宣傳、弘揚關公文化、關公精神,倍感榮幸。獲獎是一個新的起點,今后還要在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和演出二團的堅強領導下,立足崗位,不斷努力,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奮勇向前,再上新臺階,為廣大觀眾多演戲、演好戲。同時,也要為進一步傳承發展蒲劇事業,承擔起新時代賦予我們青年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