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11
力 郎
小神殿是個自然村,位于絳縣,地處絳縣、翼城縣交界,現歸安峪鎮馮村管轄。小神殿原為續魯峪鄉一個行政村,居于續魯峪河南邊,從中條山山脈延伸出來的一條分支丘陵,有四個居民組,一條高低不平的山梁貫穿全村,一直通到平川一帶。站在小神殿的山梁上能看到絳縣城高聳林立的樓群,也能俯瞰到曲沃縣、翼城縣等地,真有一覽眾山小的心曠神怡,給人無限遐想。獨特的地理地貌賦予這塊土地神奇的力量,讓這里的人們有種閑云野鶴的逸致。
小神殿這三個字聽來是有些神秘色彩的,總感覺是一座神奇的宮殿,也許是神仙居住過?我這土生土長的小神殿人對此也有些疑惑和不解,便找到幾位上年紀的老人詢問,聽到一些與小神殿有關的事。
小神殿地形像一艘停靠在山間的小船,順著山下大路都是蜿蜒曲折上坡,走到一個叫“八畝疙瘩”的平緩處,忽然變成下坡,這就到了小神殿。下坡路段有30多米,然后是三四里地山梁平地,到了盡頭又開始上坡,形成兩邊高中間凹的特殊地勢。山梁呈南北走向,東面是高低不平的地塊,與中條山密林緊密相連,西邊是村民居住地,大部分居所都是順勢而鑿的窯洞。居民區對面也住著幾戶人家,俗稱西家洼,兩地相距有三四里,下面是一片“小盆地”。“小盆地”三面環山,西北方向有一條通往平川地區的峽谷。盆地里都是村民莊稼地,茂盛的樹木穿插其間,長年綠意蔥蘢。站在西家洼看小神殿又像古時元寶的形狀,兩邊高,中間低,中間平坦處有座突起的小山丘,這山丘就是小神殿古廟所在地。
如今,這里的廟早已坍塌,已經看不到廟的任何影子。山丘遍布著荒草,只有走近撥開草叢,才能看到磚瓦塊和根基夯土的痕跡。建在“輪船”中心的廟,真像一塊“壓艙石”,讓這艘小船平穩行走其中,也護佑著小神殿子孫世代生生不息。
關于這座古廟流傳著很多神奇的傳說,這讓人不得不驚嘆先人的無窮智慧。有人說是松樹廟,當時廟前有棵很大的松樹,被稱為松樹廟;也有人說是龍王廟,因為廟里供奉著龍王。古時遇到流年不順,有村民帶著供品前來求雨。
關于龍王廟求雨,筆者親身經歷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只有十歲的筆者,在一個麥季結束后,天氣特別干旱,老百姓自發組織去廟上求雨。只記得一位本家奶奶蒸了白面饅頭,挨家挨戶叫人去廟上求雨。后來居然真下雨了,只是雨不大,但干渴的莊稼暫時得到緩解。
小神殿村子不大,由多個小院落組成,比如后溝、李家院、高家等。從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坡嶺、山溝等犄角旮旯都能找到先人居住過的舊址,構成了獨特的小神殿。
小神殿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一年四季都奉獻著大自然特有美味,每年初夏到深秋都有品嘗不完的美味。滿山遍野溝溝洼洼都有數不盡的柿子樹、核桃樹、杏樹、桃樹、梨樹等,還有讓人料想不到的各種野生藥材,比如遠志、柴胡、黃芩、野葡萄、五味子等俯拾皆是,是小神殿人的寶貴財富。僅柿子,在過去饑荒年代,就拯救過許多生命。人們將柿子加工成柿餅,存放起來,以備饑餓時充饑。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核桃是小神殿的特別招牌,它是招待親朋、饋贈好友的最佳禮品,也是村民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筆者小時候看到過小神殿村民賣核桃的場景:村民們各自扛著大小不一的整袋核桃來到村子中央,交給客商驗收,然后由兩位年輕人抬起一米多長的大秤桿子,一人在中間負責撥秤砣。待滿袋子核桃離地后,抓秤桿子的報個斤數,所有的核桃就歸了客商。賣核桃場面是小神殿少有的“盛世”場景,無論男女老少,手里握著一沓鈔票,笑瞇著眼睛,來回徘徊著,興奮地討論今年的收入。難怪客商稱贊“滿絳縣就是小神殿有核桃,其他地方核桃口感沒法和這里的核桃比”。
這也難怪,離開小神殿十幾公里的地方,核桃樹長得茂盛,可就是不結果,要不就是核桃個頭小,行市不好。只有小神殿這塊地方,不用人工栽植,自然界長出來的核桃樹棵棵都能結果,而且果仁飽滿滿口味香。近幾十年,附近村子大量培育新品種核桃樹,而小神殿的核桃樹由于缺乏科學管理,產量逐年減少,慢慢退出人們的視野。上百年的核桃樹、柿子樹也漸漸枯萎,有的樹干已經變成枯枝,受荒草侵襲,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在風雨中搖來擺去,失去了往日風采。
如今,小神殿好多窯洞已經坍塌,院子里長滿荒草,有的只有撥開雜草才能看到窯洞舊跡,每孔窯洞口都有被煙火熏黑的痕跡,像是墨汁潑在墻壁上一樣,只能聽見草叢中鳥兒的鳴叫。空曠的田野里、山坡上到處都是茂密的樹木和野草,有些鄉間小路也被荒草侵占了,根本沒有插腳的地方。
小神殿紅火時,人口達到300多戶,主要有李、張、史、高、邵、王等幾大家族,也有其他賈、鄧、侯、慕、呂等姓氏。根據史憲堯先生講述,大約1832年,他高祖父就住在小神殿,近兩百年來,這里至少居住過五六代人。村里的獨戶人家大部分是逃難過來的,有的來自山東,有的來自河南,也有來自省內陽城、翼城等地,為了一家人活命,在小神殿這個地方安家落戶。新中國成立后,這些人家有的回了老家,有的搬往他鄉。可以想象到,多年以前,小神殿是個還算熱鬧的地方。
小神殿也和其他村子一樣,經歷過兵荒馬亂,遭受日寇、土匪等侵擾。在小神殿背后有個溝就叫“殺人溝”,據說那里就是當年日寇殘害中國百姓的地方,很多無辜群眾被殘忍殺害,如今在半坡石坎縫隙里還能看到被害人的遺骨。
1945年后,絳縣著名的“葫蘆泉”事件就發生在小神殿附近,“八畝疙瘩”、小神殿背后蘆氏坡、毛連溝等就是當年的戰場,這里有當年老縣府陳子文在小神殿西腰院駐軍時的住址,如今的窯洞、城墻遺址讓人還能想象到當年老縣府欺壓百姓的殘酷場景。當人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神靈身上,這座遠近聞名的小神殿古廟就成了人們祈福保平安的不二選擇。令人痛惜的是,小神殿古廟在經歷戰火侵擾后,又被窮兇極惡的日寇放火燃燒,后雖進行過兩次維修,最終還是在1958年一場大雨中坍塌了。
遺憾的是,小神殿古廟在縣志里卻沒有任何記載。為此,筆者多次找到縣文史專家劉玉棟詢問,劉玉棟給出答復,他也知道這個村子,他也在清版《平陽府志》查詢,均沒有任何記載,只能說明一點,當時消息閉塞,又處在世態動蕩的特殊時期,官方統計未能涉及從而遺漏了。
筆者出生于小神殿,對發生在小神殿一些事還有些模糊記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村子里還有小學,據在教育局退休的喬老師講,這所學校可是當年全鄉重點學區,全村四個自然莊,每個莊子都有學校。村里孩子們在窯洞里上學,后來受連陰雨影響,村里人覺得窯洞不安全,就讓學生搬到原生產隊庫房。庫房為土木結構瓦房,相比之下比窯洞安全。庫房進門的臺階就是光滑青石,上面刻著繁體字,聽老人講,那都是由廟上拆下來石碑。但老庫房后被拆除了,那些石碑究竟遺落在哪里,現在已無人知曉。
時間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在黨中央全面弘揚傳統文化,恢復古建筑、古遺址的號召下,很多地方開始挖掘鄉村民俗,對以前重要文化遺址進行恢復,筆者首先想到家鄉小神殿。在咨詢過很多文史專家后,文史專家告訴筆者,石碑是對歷史最好記載,也是了解歷史的活字典,只要能找到原來的石碑,就能得知小神殿歷史淵源。
筆者也萬分期待小神殿的子孫們能早日找到古廟石碑,以還原小神殿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