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09
■衛君翔
長期以來,我堅守在報紙值班的崗位上,除了負責日常報紙出版外,還承擔著撰寫和組織報紙評論工作。在我獲得的新聞作品重要獎項中,新聞評論居多。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版面的旗幟。馬克思指出,黨報“必須打著旗幟前進”。長期的新聞實踐與思考,使我深刻認識到,加強報紙評論工作,是檢驗一張地方黨報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緊跟黨的理論創新步伐,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報紙權威性和引導性的使命所在。
作為總編輯,我始終警策和激勵自己,以黨員的忠誠、記者的責任和評論員的情懷,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配合地方黨委的中心任務,積極策劃,并主動撰寫評論,及時、適時地發出“本報評論員”的聲音。從評論的立項、選題到實施全過程,我是全程主導的。回想起來,每一個系列評論的開篇多是由自己寫出。10多年間,自己寫出和修改的重要評論將近二百篇。
多少個長夜燈下,為起草一篇篇重要社評,我在沉思中送走滿天繁星,西流月光;多少次黎明即起,為在上班前趕寫出一篇文字而在鍵盤上開始思想的晨跑;為了配發評論,趕赴截稿時間,常常是推卻了用餐和休息。我與新聞評論結成特殊的“情緣”,那種充滿張力與熱情的投入,幾乎是在“追夢”。
翻閱多年以來的年度“述職報告”,一個關鍵點就是對于“評論工作”的總結。其中,我在2008年度述職報告中有這樣的感言:
——“2008年,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中國經歷的事情太多。有權威報告評價說,2008年,中國記者經歷了大考。翻閱我們的報紙,它一樣承載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留下了為時代立言的筆墨。”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著力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是黨和國家賦予新聞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使命面前,我作出的價值選擇是:在每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在每一重大報道活動中,決不放棄自己手中思考的筆,履行使命,挺筆發聲。”
新聞是社會的日記,社論是串聯起來的歷史。追尋自己撰寫評論的足跡,也獲得了不少經驗啟示。
第一,評論工作者首先要有黨的意識。忠于黨的新聞事業,關鍵時候要能夠為黨和人民及時傳遞出權威性的聲音。這是政治責任,大局使然,更是黨性要求。
第二,評論員要在評論寫作實踐中不斷積累思想、錘煉敏銳的觀察力,以其對時代風云和社情民意的主動關注,適時發言。在服務大局、推動工作上能夠體現輿論引導能力,使得評論的作用,由服務決策、支撐決策,上升到“影響決策,甚至引導決策”的新境界。
第三,在話語權上評論員行使著發先聲的權力,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卻是隱身在“本報評論員”的背后,是無名英雄。在他們身上體現著最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第四,評論寫作是一種關乎大局的工作,不是為評論而評論,必須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以求推動解決群眾提出的和迫切希望能加以解決的問題。所以,評論工作者除了政治上的勇氣之外,還要有追求解決問題的求實精神,有效回應群眾的關切,社會的期待。
第五,在一些重大事件面前,一篇優秀的評論,就是一張報紙向黨和人民交出的滿意答卷。這就要求評論員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和政策水平,還要兼容多類學科的綜合知識,包括社會實踐經驗和大眾生活知識。評論員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刻苦學習、系統學習和最前沿的學習。這種學習工作,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是思想上的實戰練兵和力量集結。
在引領時代精神的主陣地上,新聞評論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在重要的時刻,評論必須出場。
我熱愛新聞評論工作,這是值得一生為之獻身的崇高事業。報紙出版前夜那種伏案鏖戰、催馬援筆的情景,帶給我的是一種如同戰地行軍的壯美詩意,是生命中的一個激越流程。在我眼里,思想的前方總是風景如畫,評論者因有崇高的追求而感知無限的幸福。
(該篇系作者2009年度高級編輯評審時遞交的“專業技術總結”,選作該書代序時略有刪改)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