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09
記者 薛麗娟 文 / 記者 茹雅 圖
編者按
7月7日,2022首屆蒲劇藝術周蒲劇傳承發展研討會在我市召開,戲劇理論博士、研究員、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季國平,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戲曲學會顧問周育德等20余位國內戲曲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
會上,與會人員圍繞如何讓蒲劇藝術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在保護與發展中更具魅力等內容,就蒲劇經典劇目、表演特技、人才培養、劇本創作、守正創新等方面建言獻策,觀點切中肯綮,引人思考。
本報特按照發言順序刊發部分專家發言摘要,以饗讀者。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教授,中國戲曲學會顧問、著名戲劇評論家周育德:
首先要表達對蒲劇的崇敬。黃河兩岸是梆子腔的發源地,山西四大梆子的老家是古蒲州。歷史悠久的蒲劇,表演題材豐富,從古代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到現代的革命英雄,舞臺上應有盡有,是沒有題材局限的全能型戲曲劇種。在幾百年來的蒲劇舞臺上,涌現了一批又一批表演藝術家,可以說星空璀璨。可喜的是,蒲劇舞臺上出現了一批小梅花,這是蒲劇的希望和未來。
就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編演現代戲“三并舉”的創作方針來看,首先,蒲劇的家底豐厚。老前輩們都說蒲州梆子有“二十四本”(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幾百年來,支撐著蒲劇舞臺的不僅有大量傳統戲,而且不斷地有新編劇目出臺。河東大地人杰地靈,歷史故事非常豐富,除一些優秀保留劇目外,近年來蒲劇還創作了不少新編歷史劇,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現代戲的創作方面也作出了傲人的成績。《土炕上的女人》《山村母親》這兩部現代戲,都是遵循戲曲藝術的規律,做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戲曲”。
而關于蒲劇的研究,數十年來,也取得很大成績。20世紀80年代創辦的臨汾《蒲劇藝術》和運城《戲曲之鄉》兩個刊物,發表過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還有《蒲州梆子志》《蒲劇經典劇目選編》等編纂出版,這在全國300多個劇種中,也是罕見的。正因為有對蒲劇藝術的科學研究,才使得蒲劇的創作和演出減少了盲目性,提高了理性、自覺性和自信心,使之能在健康的發展之路上邁進。希望蒲劇的研究工作能繼續和深入,這對于今后蒲劇的創作、規劃和推介,有極大幫助。同時,也希望培養出一批從事蒲劇研究的新人。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名譽會長譚志湘:
蒲劇藝術周的舉辦是一大創舉,可概括為:大蒲劇、大格局、大作為、大擔當。
以前的人唱戲可能就是為養家糊口,為生活的,都是古裝戲。后來為反映現實生活,也基于創作需要,有了現代戲,戲曲藝人被譽為文藝工作者,他們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到了21世紀大數據時代,蒲劇契合時代的發展,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音、鄉思、鄉愁、鄉情是蒲劇的最大優勢,也是蒲劇之樹常綠的奧秘。大蒲劇是說“天下蒲劇是一家”,從運城、臨汾幾地共同打造蒲劇藝術周,可以看出大家的團結,這也是蒲劇人鍥而不舍精神的體現。
運城市委、市政府舉辦蒲劇藝術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視蒲劇的文化基因、文化傳承,腳踏實地地落實,是大格局、大擔當的表現,即大作為,體現了時代擔當。
誕生于農耕時代的戲曲,如何跟著時代前進,反映時代變化、時代追求,與時代同步,蒲劇做到了。民族文化復興需要人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世界的高度思考,蒲劇不為一人一事,看到如今小梅花的傳承就是未來和希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京劇》原主編吳乾浩:
蒲劇歷史淵源久長,在晉南又分南路與北路,南路文雅,北路火爆,兩者互相吸收融合,在山西四大梆子爭勝中,逐漸形成比較統一的風格。幾代蒲劇藝術家擴充劇目,“二十四本”情節誘人,各行打造唱功與各項特技,讓觀眾著迷。蒲劇大放異彩。
歷史不能代替今天,思考怎么再造蒲劇的輝煌,這便需要“出人”“出戲”,需要承前啟后的藝術家做好傳承,需要優秀精品劇目,戲要演到觀眾的心里。
可喜的是,蒲劇的根一直深扎在民間,接地氣,有群眾基礎。近年來,蒲劇實行科學的“三并舉”劇目政策,成就喜人。
蒲劇藝術周的舉辦,更是著眼于當下與未來的發展。各種展演豐富多樣,不僅“三并舉”劇目都有,而且重在藝術水平發揮,老中青人才各顯其能,胡子功、翅子功、椅子功等都會亮相。劇目上,蒲劇歷來有耐心加工、創造精品的傳統,近年來對于重大題材,又進行新的開拓。
一個劇種的興衰,有各種復雜的原因,是否出現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大演員,則是一個最突出的標志。蒲劇這些年發生的重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個道理,產生了不少有較高藝術造詣的大演員。大演員的示范和熏陶起到潛移默化的良好作用,蒲劇重視藝術通識教育,蒲劇進校園,從娃娃抓起,不僅是表演的娃娃,還有看戲的娃娃。蒲劇人才培養機制節節升高,如今發展到大學本科階段,劇種的造血功能得到了一定恢復。
希望蒲劇藝術周培根奮發,牢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使命,一次比一次辦得好,讓蒲劇發展更輝煌!
◆《中國戲劇》雜志原主編、編審姜志濤:
運城是個戲劇積淀豐厚的城市,特別是當地的劇種——蒲劇,更是深受群眾喜愛。百姓愛看蒲劇,領導重視蒲劇,因此蒲劇藝術在運城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下面就景雪變從藝50年的成就,談一點感想:景雪變從藝50年來,不但刻苦學習前輩寶貴的藝術經驗,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同時還勇于在戲劇舞臺上開拓創新,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劇目、新形象。50年的磨礪打拼,她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也為蒲劇藝術的傳承、發展作出了許多貢獻。眾多獎杯、證書,這些榮譽是對她表演成就的肯定和褒獎。更難得的是,50年來她始終心系觀眾,為基層觀眾演出,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她堅持把戲送到鄉村山野、工廠礦山。正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景雪變的戲劇作品已成為蒲劇戲迷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提起景雪變5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羨慕,殊不知,她成長的坎坷,學藝的勤奮。這份成功是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才換來的,是靠矢志不渝的努力、百折不回的拼搏才得來的。回顧景雪變5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除了在舞臺上留下了諸多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外,作為戲劇教育家,她口傳身授,手把手地指導、調教,為蒲劇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這些青年演員如今已經成為蒲劇傳承、發展的中堅力量。多年來,景雪變把自己的拿手劇目《柜中緣》《陰陽河》《山村母親》等,無私地、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青年演員和藝校的學生,一批蒲劇新秀在她的指導下茁壯成長,逐漸擔起了“薪火相傳”的大任。
◆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原主任、書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裴福林:
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多元文化及網絡傳播的沖擊,戲曲必須改革創新以適應當今觀眾需求的呼聲。
蒲劇,保留下許許多多豐富且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蒲劇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有人物、有內涵、有影響力的了不起的劇種。它的興盛是戲曲的縮影,它的輝煌早已載入中國民族文化藝術之林。
鑒于蒲劇的歷史地位及其豐厚的藝術遺產,我以為“狠抓傳承,固本守正,穩步創新”,是其未來努力發展的方向。狠抓傳承是基于其豐富寶貴的藝術遺產;固本守正是要在揚棄中粹其精華;穩步創新則需要頭腦清醒,不盲目跟風。
縱觀戲曲發展史,就是一部戲曲表演史。傳統優秀的經典劇目以其活生生的經驗告訴我們,表演藝術含金量的高低(四功五法),是決定其薪火相傳的命脈所在,幾百年來在發展中揚棄、傳承中創新,留下了非常豐富和寶貴的遺產,為戲曲藝術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托保障。蒲劇作為一個有著豐厚遺產的古老劇種,挖掘傳統、整理改編、傳承經典、守正固本,應是其工作的重心所在。努力抓好新編歷史劇的創作排演,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應。總之,守住家底,敞開胸懷,狠抓傳承,固本守正,蓄勢待發,穩步創新,也許是蒲劇藝術的經營之道、發展之路。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演員》雜志常務副主編高揚:
作為一個地方劇種,首屆梅花獎十多位獲獎演員中,居然就有兩位蒲劇演員,可見這個劇種在新時期伊始就勇立潮頭了。蒲劇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有很多被稱之為絕活的特技,如“椅子功”等。然而,蒲劇的輝煌并不僅僅在于它的傳統,之后的兩座高峰都是由現代戲所鑄成的。景雪變的《山村母親》一劇,形成了新時期以來蒲劇的第二個高峰。
對蒲劇今后發展來說,因為前面的高峰,要想超越就要選擇新的突破點。欣喜的是,我們看到一批蒲劇新秀正在茁壯成長,但一個劇種發展不僅要出人,還要出戲。目前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劇種的美學體系,深入研究劇種的獨特個性,確定目標,打造一批獨特的作品。因此,回到戲曲的本質來看,對于地方戲而言,它是民間教化的工具,但同時它也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很多絕活等表現形式都有著獨立的欣賞價值。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會提升,反映到文化消費上,人物對于藝術品的形式和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蒲劇有著很深厚的歷史積淀,因此,下一步的發展可考慮在新創劇目中加強表現形式上的作用,根據蒲劇自身的特點,創造出大氣磅礴、優美細膩、個性鮮明、豐富多彩的劇目。
要建立自己的美學體系,一定要有全國性的眼光。一戲一人一團一地都很難達到,因此,全劇種及整個地區各界應該聯合起來,打造一個蒲劇的生態圈。這就要求不僅要有新一代的演員,還要有自己的導演,同時還要有自己的評論家、理論家,以及充滿地域風情的文藝作品。在這樣肥沃的土地上,蒲劇才會更好地生長。
◆戲劇編劇理論家、評論家,戲劇活動家王笑林:
從《棗兒謠》的創作談戲劇的主題立意。由運城市蒲劇團創作演出的新編蒲劇《棗兒謠》,是近年來我省戲曲舞臺上出現的少有的優秀劇目之一。通過《棗兒謠》的創作過程,也更加說明“戲劇的主題立意是劇本創作的根本”。這出戲是一部為表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孝悌”為主題立意而創作的劇目。故事是根據運城市稷山縣吳城村的真人真事改編。
戲劇的題材和主題可與作者主觀的思想、認識、感情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作者通過對生活形象的反映,表明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劇本的主題立意基本分以下幾個方面或內涵:題材的主要故事情節、主題價值的充分渲染、帶給觀眾情感的宣泄。
《棗兒謠》這出戲不是靠曲折驚險的情節和個性鮮明的人物把戲劇沖突向觀眾展示,而是完全用人物情感的外泄,表達劇中所要表達的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悌”思想。如果演員沒有非常成熟的演唱技巧和過硬的藝術表現手段,是完不成這個任務的。王藝華在58歲這個年齡段,非常卓越地完成了這樣一位獨特人物形象的塑造。
要避免主題先行,就必須要有感而發。但是這種感染不是靠說教,而是靠藝術功力體現。今天通過蒲劇《棗兒謠》探討了主題立意在戲劇創作中的作用,目的是為了使廣大劇作者在藝術創作中少走彎路,使文學劇本更好地為舞臺藝術,特別是表演、導演服務。舞臺實踐證明,主題立意和劇本創作是值得戲劇創作者各部門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中國演員》主編黎繼德:
說到蒲劇的傳承發展,在此重點說一說王藝華。十年前,在王藝華從藝40周年慶典晚會上,主持人祝愿他的蒲劇事業更上一層樓。
任何藝術家要更上一層樓都是很艱難的。尤其像王藝華這樣的蒲劇名家,就更難。第一,成就很大,他被稱為河東大地蒲劇第一小生;第二,年歲不饒人,演員表演的黃金期是很短暫的,55歲的年齡,再更上一層樓很難;第三,一身多責,當時作為團長的他,工作繁重,要沉下心來繼續表演是難的。但他有河東漢子的狠勁、韌勁、猛勁,三年后拿出來了《棗兒謠》,超越了之前的作品:第一次原唱,“平地起高樓”,其中有很多經典唱段;角色跨度大,從小生跨到老生,還不單純是老生的表演,角色本身是中年人,只是因為歲月折磨,有老生姿態;表演上了一個臺階,有程式化、生活化、情感化、人物化,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己。
在此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關于蒲劇研究,首先要細化,內容、方向可以具體化,對各大藝術家、唱腔分門別類,比如對蒲劇“俊英腔”、王藝華和景雪變已形成流派的研究。第二,關于人才培養,河東蒲壇一直很重視,將來可以多和外界聯系合作,在本地設立培訓基地。第三,希望蒲劇要走出去,帶著經典劇目走遍全國,這對劇種的影響力、對演員的磨煉等,都有很大幫助。劇本創作也要精確定位、清楚指向,落實到人、到團,落實到具體的項目。最后祝愿蒲劇藝術昂首新時代,更上一層樓。
◆山西省戲劇研究所所長、《戲友》雜志主編、中國戲曲學會理事祁愛斌:
蒲劇作為山西50多個地方戲曲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一個古老劇種,歷來注重人才的培養,一代代蒲劇藝術家鼎力相助,薪火相傳,不但架構起了蒲劇藝術優良的藝術傳承譜系,還創造了一系列精湛的表演技藝,蹺功、帽翅功、髯口功、水袖功、椅子功等專業化程度極高的表演特技,推動著蒲劇藝術不斷地走向繁榮和昌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劇文華獎、梅花獎獲得者的新一代中青年蒲劇表演藝術家,作為蒲劇改革發展的中流砥柱,依然不放棄技術提升和藝術深造,不但是當代蒲劇藝術的優秀接力者,也是未來蒲劇的傳承者。這些藝術家為培養后備人才,擔當起戲曲教育園丁,以傳幫帶的形式繼續為戲曲藝術發揮余熱,為蒲劇藝術爭得了無數的榮耀。
蒲劇藝術之所以歷經數百年綿延不斷,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活力,得益于歷代蒲劇藝術家矢志不渝地對本劇種所擁有的數百個經典劇目的挖掘、保護、傳承工作,從而使得蒲劇藝術的舞臺演出劇目始終保持著多樣化并存的態勢。
新的時代新的要求,古老的蒲劇要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要不止步地發展,這種發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從而實現藝術的傳承和創新。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以獨特魅力在河東大地上流傳幾百年的蒲劇藝術,曾歷經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也曾無數次創造輝煌,但無論身處何時何地,蒲劇藝術家們都始終榮辱不驚地保持著蒲劇藝術的獨特本性。我想,這也許正是古老蒲劇始終秉承的“傳其美,承其藝”的藝術創作宗旨。
◆戲劇理論博士、研究員,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原分黨組書記,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國際戲劇協會副主席季國平:
蒲州梆子是我國頗有影響的大劇種。首先,蒲劇歷史悠久,根底深厚。宋金元時代,河東戲曲就很發達,滋養了河東百姓,也孕育了蒲州梆子。晉南是元雜劇流行的重鎮,相信蒲州梆子與古老的以唱高亢激越的北曲為聲腔的雜劇藝術,必然有著深厚且直接的淵源關系。
其次,蒲劇名家輩出,影響深遠。蒲劇歷史悠久,產生有大量名家大師。特別是新時期以來,運城的梅花獎是山西十幾個地級市中最多的。運城蒲劇,堪稱好戲連臺,名家輩出。王秀蘭是前輩領軍人物;武俊英創造了獨具魅力的“俊英腔”,被廣大觀眾和戲迷喜愛;王藝華文武兼備,唱做俱佳,有蒲劇第一小生的美譽;景雪變是二度梅獲得者,對蒲劇有重要貢獻,一是自己的成就,一是蒲劇接班人的培養;吉有芳是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后來創作的《啞姑泉》也很好;孔向東的《清風亭》《周仁獻嫂》非常出色,更是憑借《趙氏孤兒》一舉獲得梅花獎;賈菊蘭,以蒲劇《青絲恨》摘得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時很年輕。回顧他們的創作之路和對蒲劇藝術的杰出貢獻,可以總結為推陳出新、守正創新。他們對古老蒲劇藝術的扎實傳承,與時俱進,對于蒲劇藝術的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守正創新,守的什么,如何創新?要明白戲曲要守什么?要守中華文化之根,中國戲曲之魂。根是中華文化、中國藝術的本質特征,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魂是作為戲曲的本質特征,寫意性、綜合性、程式化、多樣化(包括劇種的多樣化)等。對于地方戲來說,還有鮮明的劇種特點,只要將這些守住,就是“守正”。
守正的目的是為了創新。要以守正創新為生產力,在市場化競爭中,學會生存,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特別是爭取年輕觀眾。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