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07
在國學家張伯駒撰寫的詠戲詩集《紅毹紀夢詩注》中,有首詩寫道:“蹺工甩發并驚奇,帽翅飄來更可師。北亂南昆無此藝,卻教絕技出山西。”他在詩后加注:“山西蒲州梆子蹺工、甩發、要帽翅稱為絕技,小樓、叔巖皆不能為之,獨山西梆子能兩翅同耍,或單耍右一翅,或單耍左一翅,誠絕技也。”
蒲劇特技大致有五種:一是來自百戲、雜耍的,如杠子、火彩、蹺功等;二是利用服飾裝扮的,如翅子、翎子、水袖等;三是借助道具的,如椅子、扇子、手帕等;四是夸大和運用生理條件的,如胡子、梢子等;五是特定情境和特殊需要的,如耍蛤蟆、吃草、擰屁股等。
翅子功
說到蒲劇特技功,首推蒲劇泰斗閻逢春創造的翅子功。翅子功即帽翅功,指紗帽翅和相帽翅的甩法。1938年,閻逢春在演出中看到父親閻金環在演《殺驛》時,為表現吳承恩對王老爺的懷念和悲痛感,口發唉聲,搖頭晃腦,引得帽翅亂動,使他突發靈感,決心下苦功,摸索門道,改造帽翅,苦練甩法,使帽翅由下意識的亂動,變成有意識的甩動。1939年,他在演《殺驛》時,首次運用了甩帽翅功,一會左甩,一會右甩,一會雙甩,一會左右單甩,運用自如,一炮打響。
翎子功
翎子,也叫雉尾,由野雞尾制成,彈性大,物性強,多為英俊威武的將帥人物頭上插戴,有裝飾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翎子功又稱“耍翎子”,一般的表演動作有望月、抱月、托月、撥云、望云、二龍戲珠、雙龍繞海等幾十種,主要靠演員單手或雙手操作。翎子功還有一種是靠頭頸擺動和身段變換,使翎子構成各種姿勢及形態的高難度技巧。翎子功多用于呂布、周瑜等人物,表現其驚喜、憤恨、得意、輕佻等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其主要耍法有擺、抖、顫、繞、勾、點、豎、甩、打、掏、抹、挽、扳、聞等十幾種,尤以豎翎和纏腰打燈花為最難。
梢子功
梢子功,又名甩發功,系男性角色甩頭頂扎束的一綹長發。俗稱“梢子”的表演特技,多表現人物驚慌失措、怒憤交加、疼痛難忍以及倉皇逃命等激烈異常的情緒和情境。甩法有平梢子、十字梢子、走馬梢子、雙跪轉身梢子、前甩、后揚、仰面后甩、挽梢、纏梢和頂天鋪地等。其中纏梢和頂天鋪地難度較大。“纏梢”即在甩平梢子時,隨鑼鼓點速度使梢子借慣性自動纏在梢子把上。
胡子功
胡子功,又稱髯口功,即須生或老生運用髯口,使之同形體動作融為一體,來表現、渲染人物的各種心理情緒。具體技法有捋、推、擺、繞、扔、挑、纏、咬、撣、抖、甩、吹、打、攤以及左右單打、雙打、花耍等,其中左右單打、雙打、花耍技巧性很高,為蒲劇泰斗閻逢春所創。髯口功在蒲劇須生、老生中運用廣泛,幾乎無戲不用。此特技在廣泛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
蹺子功
蒲劇過去都是男性演旦角,為了彌補以大腳表現古代女子三寸金蓮之不足,便創造了蹺子功。蹺子功是受春節鬧社火時踩高蹺的啟示,用槐木雕成形似古代女人三寸金蓮的蹺子扎在腳上,外為花繡鞋,內裹槐木芯,鞋底長95毫米,正好三寸。槐木芯呈梯形,演員的腳幾乎是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然后用綁帶把腳與蹺扎牢,表演時難度極大。據說蹺工起源于魏長生。蒲劇藝人會蹺工者不少,尤以王存才最為出名。新中國成立后,踩蹺因宣揚婦女纏足陋習而被禁止,直到1989年,運城地區蒲劇團優秀旦角演員吉有芳在《劉海砍樵》中飾演由狐貍變來的胡秀英時,才重新發掘了踩蹺功。
椅子功
椅子功,即借助椅子表現人物神態、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外形動作表演,主要分為文椅子和武椅子兩種。文椅子用于《掛畫》中上椅子掛畫、《殺狗》中翻椅子、《殺宮》中躥椅子等表演,椅子做得比較結實沉穩,分量也重;武椅子用于《通天犀》一類武戲,如青面虎徐世英一類英雄豪杰,不僅有睡椅、臥椅、轉椅、騰空蹲椅等表演,還有托椅、扔椅、帶椅前翻,翻過后雙手舉椅等動作,所以此類椅子重量較輕。
杠子功
為了表現一些俠客、義士、豪杰、大盜飛檐走壁、躥房越脊、穿梁過柱等行為,在臺前豎立1根—3根杠子,杠子多為鐵棍,外裹彩帶,用繩懸于臺前。演員在上面做倒掛金鉤、腦后摘瓜、鷂子翻身、金絲纏腕、鳳凰展翅、張飛賣肉、蘇秦背劍等18種高難度動作,雖曰驚險,在戲中卻十分壯觀。
擔子功
筱蘭香在《桃花媒》中、景雪變在《陰陽河》中皆有擔子功的精彩表演。演員擔上特制的擔子在舞臺上走慢步、庖花梆子、跳垛子,表演背閃擔換肩、轉體旋擔等動作,均不用手扶,對劇中人物的造型、神態、舞姿給以有力的烘托。
水袖功
在蒲劇的不少劇目中,男女演員均有借助水袖的不同運用而反映人物的心理沖動和各種情感。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京劇大師程硯秋指導下,水袖表演更加系統化。80年代蒲劇又吸收了兄弟劇種水袖的優點,尤其是通過《打神告廟》的排練,更使水袖結合人物的感情變化,趨向多樣化,水袖功得以豐富和發展。如景雪變在《宇宙鋒》中飾演的趙艷容,就運用了水袖功的抖、搭、抓、挑、甩、揚、轉、繞、擺、沖、飛、翻等技巧及云手袖、團花袖、單擺轉盤袖、直沖展翅飛卷袖等絕活,演活了趙艷容。
鞭子功
馬鞭是戲曲舞臺上常用的道具,但蒲劇在《觀陣》《殺府》《販馬》等戲中運用的鞭子功極富技巧性和美感。鞭子功的表演一般有上馬式、下馬式、絆馬式、催馬式、跨馬式、摟馬式、打馬式、揚鞭式等,通過馬鞭的運用配合表演身段可組成千姿百態的優美造型,借以表現不同人物在不同規定情境中的喜、怒、哀、樂情緒。
選自楊煥育《蒲劇史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