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溫暖的守護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30

記者 韓維元

●開欄語

千古中條一池雪,一覽華夏古文明。伴隨著全省旅發大會的臨近,由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舉辦的“最鹽湖”尋找系列之“最完備的防汛系統”活動也迎來了“首秀”。該活動是市鹽保中心對“尋找最美鹽湖守護者”活動的延續和深化。活動立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整合中條山文化和鹽湖周邊村落歷史,從人、物、事等方面推出十余期系列報道,以全面展現鹽湖的人文風貌、歷史遺跡,通過講述鹽池故事,倡導全民共同保護鹽湖、守護鹽湖、熱愛鹽湖,助推鹽湖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公元774年,唐大歷年間,隨著唐代宗李豫對鹽政制度的改革和河東鹽池生產工藝的改進,河東池鹽源源不斷地被銷往全國各地,每年稅收達一百五十萬緡,約占全國鹽利的四分之一,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2.5%。至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終歲所入二百千萬……減天下大半之租”。

而在這“12.5%”和“減天下大半之租”甚至對整個封建社會財政貢獻的背后,都是由姚暹渠、長堤堰、南禁墻、常平堰、龍王堰等大小“72道堤堰”構成的完備的鹽池防汛體系默默守護的結果,有學者甚至贊譽其在水利史上的作用“堪比都江堰”。我市水利專家孫新忠將其作用形象地概括為“雖未必光芒萬丈,但始終溫暖有光”。今天,我們就一起跟隨他的腳步,穿越歷史,走近鹽池“72道堤堰”,一起感受她的溫度和光芒。

飛鳥斜樹長堤,碧空綠渠彩湖。從空中俯瞰,姚暹渠宛若一條玉帶,從城市中蜿蜒而過,與北邊的涑水河一同向西,匯入黃河,成為鹽池北部兩道最大的防洪屏障,避免鹽池“客水漫入”。

姚暹渠,原名永豐渠,始建于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隋大業年間(公元605年)都水監姚暹帶領民眾歷時12年對該渠進行整修,百姓念其恩,將永豐渠更名為姚暹渠。姚暹渠發源于夏縣王峪口,沿途攔截柳溝、寺溝等7條溝道來水,由東向西在永濟伍姓湖與涑水河匯合注入黃河,全長86公里。姚暹渠對排泄中條山北之洪水,即避免鹽池“客水漫入,味淡而苦”發揮著重要作用。據《解縣志》載,姚暹渠“一泄客水入黃河,不致侵湮鹽池;二沿路民堰(北堰)皆有水眼,可以灌田;三倘水大,尚能浮舟”,把導洪、護池、灌溉與航運多項功能融為一體。

而今,修葺一新的姚暹渠已是雕欄玉砌、碧波蕩漾,雖然看不到歷史的痕跡,但卻依舊默默保護著鹽池,也成為中心城區主要的防洪工程之一。在新的歷史時期,姚暹渠不僅仍在發揮著原始的防洪功能,而且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又增加了新的截污與景觀的輔助功能,兼具著防洪、護池和景觀的功效。只要沿著渠堤上溯下探,在夏縣和永濟境內還可以看到一些建造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防洪配套工程,依舊留有時代的印記,勾起人們對過去歲月的感懷。

為保護鹽池免遭洪水侵害,古人開挖姚暹渠用于攔截鹽池以東中條山部分溝洪,還在緊鄰鹽池以東修建了鴨子池、湯里灘蓄滯洪區;在其西邊修建了北門灘、硝池灘(現為西塬湖水庫)蓄滯洪區以及用于攔截兩灘以西中條山部分溝洪的灣灣河,形成了攔、蓄、泄相結合的三道防洪屏障。

歷史上對涑水河進行了三次改道,將原來直入湯里灘、鴨子池的涑水古道改至鹽池以北約20公里的涑水平原中部,極大減免了流域來洪對鹽池的威脅,在其北部形成了涑水河及姚暹渠攔、泄結合的兩道防洪屏障。

與姚暹渠隔湖呼應的是位于鹽池南側、中條山北麓的長堤堰(護寶長堤),它東起鹽池東端,西至鹽池西端,綿延20余公里,這也是鹽池南側防洪體系的最后一道防洪屏障。在長堤堰的南側,便是鹽池的另一道東西走向的防洪體系——南禁墻,它與常平堰、龍王堰、短堰、賀家堰、趙家灣堰等將中條山北麓山洪阻擋于禁墻體南側,以蓄積余洪,防止其進入鹽池,有效避免了洪水直泄而下對鹽池造成的威脅。

為阻止洪水浸入鹽池,歷朝歷代在鹽池周圍修筑了大量堤堰工程。北宋元符、崇寧年間,觀察使王仲先于鹽池東、南、西三面修筑了白沙堰、七郎堰等11條堤堰。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鹽御史王臣沿池周圍修筑禁墻2500余堵,計17422丈(合58千米),并在墻外挖塹,塹外又筑堰。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河東(今運城市境)修鹽池馬道護堤、李綽堰,疏浚姚暹渠、涑水河。至清代中期,鹽池防洪堤堰已增至72堰。

“四灘”“兩河”“七十二道堰”的興建,形成了保護鹽池免遭外部客水威脅的一套比較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為保護鹽池、提高鹽池的社會經濟效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大大小小的堤堰有的已經難覓蹤跡,有的依然默默地守護著鹽池,雖然滄桑甚至殘破,但這里的每一把土、每一顆石子、每一棵樹都藏著一段關于鹽池的故事,都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光芒,正是這道微弱的光芒,穿越歷史的長空,溫暖著過往,也照亮著鹽池的未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