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22
□翟傳海

關羽像 (資料圖)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舊城北門外有座小石橋,橋面東邊一塊大青石上有一醒目的馬蹄印,青石西面有拿石子鑲嵌的三個大字——“攔馬橋”。

新野縣“攔馬橋” (資料圖)
傳說,這“攔馬橋”源于三國名將關羽。話說劉、關、張三兄弟,“三顧茅廬”請到軍師諸葛亮后,博望坡一戰軍威大振,局面也很快大有改觀。后來,劉備讓關羽在新野城北三里河修建水寨、操練新兵,兼管地方建設。
關羽聽了大哥和軍師的吩咐很是上心,白天一邊四里八鄉察看地形,一邊深入田間地頭訪問求教,夜晚還翻閱史志,認真考證。為解決灌溉和夏季防洪、排澇之需要,在全面了解和考證之后,關羽趁著冬閑,率眾在城北一個叫“龍背”的村莊附近,開挖一條與白河相通的灌溉渠。
修建中,關羽不只是指揮,還肩挑背扛、揮汗如雨,帶頭苦干。整個冬春,關羽冒著嚴寒以工地為家、吃住在工地,他還把劉備每次送到工地的犒勞品,無論飯食、酒菜還是果品,一點不留分給大家。
在關羽的帶領下,工程進度很快。一條長十余里、寬一丈有余的灌溉渠,僅用了一個冬春就竣工了。新野縣境內多年旱澇水患,從此解除,千頃良田旱澇有保,人畜性命及公私財產無有憂患。為此,時人有歌頌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同時,原本就性情耿直、待人忠厚、義字當先的關羽,更是聲名鵲起,深受百姓愛戴。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大舉南征。當時荊州牧劉表已死,其子劉琮畏懼曹操不戰而降。劉備決定實行戰略性轉移——棄新野、奔樊城、去夏口聯合孫權共同抗曹。
消息傳出后,百姓惋惜之極。大家自發地提了飯食、茶水,擁至城外列隊相送。等到關羽牽馬緩步走到北門外小石橋時,眾百姓長跪不起,哭成一片。他們回想著在關羽的管理下,軍民和平共處,一片安穩與繁榮,都不愿這位好官遠去。因此,眾百姓紛紛上前攔著關羽的赤兔馬,苦苦相留。有的要他再喝一碗家鄉水,有的非要他帶上紀念品,更有的硬往他的懷里塞煮熟的雞蛋……眾望殷殷,感天動地,致使那通曉人性的赤兔馬,“愴然踏步,蹄坑于石板之上”。
傳說流傳了千余年,所謂的物證遺跡——馬蹄印,也被當地民眾呵護了千余年。不管那馬蹄印是否真的是當年物證遺跡,但“攔馬橋”至今依然矗立不倒。它是民眾對“好官”的一種敬仰,更是他們對“好官”的殷切期盼! (《南陽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