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15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薛仁貴戎馬一生,戰功卓著,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自唐代以來,薛仁貴“愛國親民,忠勇善戰”的高尚精神和叱咤風云、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遐邇聞名,光耀千秋。史書評價“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忠勇報國“薛家將”
薛仁貴是唐朝的愛國名將,一生只能用“傳奇”二字來形容。他軍事才能卓越,攻必取、戰必勝,為了保衛大唐社稷和百姓安居樂業,戎馬一生,出生入死,大戰40年,功勛卓越,創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一貌退萬敵”“良策息干戈”“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等赫赫功勛。
開耀元年(681年),突厥不斷侵擾唐朝北境。唐高宗思念薛仁貴功勞,封薛仁貴為瓜州長史,不久又授予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前往云州出擊犯邊突厥。突厥將士在陣前問:“來者唐將是誰?”答:“薛仁貴”。突厥人又問:“聽說薛將軍流放象州,已經去世,怎么會復活呢?”薛仁貴當下脫了自己的頭盔,讓突厥人看。突厥將士看清后,相顧失色,慌忙下馬行禮,并趕緊逃跑。仁貴大獲全勝。
薛仁貴及其子孫后裔文韜武略,出將入相,五代十四將,用戰功和政績為大唐振興立下赫赫戰功,堪稱滿門忠勇“薛家將”。
親政愛民“父母官”
薛仁貴體恤愛民,最讓人稱道。
在擔任安東軍政長官期間,戰爭結束后,他帶領當地軍民,立即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他倡導撫養孤兒、贍養老人、嚴懲盜賊、提拔重用賢士良才、表彰獎勵高尚之士,使得安東士民安居樂業。
在征吐蕃戰役中,薛仁貴因部將違令而敗績,被貶到象州。當時象州饑民遍野、盜賊四起。薛仁貴動員大戶捐糧濟荒,奏本朝廷開倉救民,又組織百姓防御盜匪。他親自深入匪巢,勸告一大批匪徒棄暗投明,又單槍匹馬,除了天蓋山惡霸,為當地百姓除了禍害。百姓贊頌薛仁貴“防暴安良,好善樂施,渡延蟻命,世代沐恩”。
在任雞林道行軍總管期間,他率兵與新羅作戰,以元帥名義給新羅國王寫了唐朝最長的一份國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打動了新羅國王金法敏。兩家罷兵言和,百萬生靈免于涂炭。
文韜武略“薛家訓”
薛仁貴自幼在家學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功底,身經百戰而筆墨兼顧,堪稱文武雙全。
他對《周易》情有獨鐘,編撰《周易新本注義》十四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在安東主政期間,他親筆撰寫《致新羅文武王金法敏書》,洋洋1300余字,是唐代致君王書之經典。薛氏族譜中記載的《薛仁貴家訓》,內涵深邃,文采飛揚,諸如“從軍報國,責無旁貸,為將為帥,精于謀算,兵勝在義,敗歸民怨”等,字里行間閃爍著薛仁貴的文韜武略。
薛仁貴投軍報國后,用鮮血和汗水捍衛了大唐江山,也為子孫后代奠定了堅實的根基。從平民到將軍,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為世人所贊頌。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悟“精忠報國”的真實含義,學習薛仁貴愛國親民的高尚品德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為黨盡忠、為國盡職、為民盡責,干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業績。 (本報記者 南 遼 整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