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14
胡春良
陽城(736-805),字亢宗,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順平),隨其父徙居陜州夏縣中條山一隅(今夏縣廟前北吳村)。其墓冢在今夏縣廟前鎮,還有祭祀他的陽公廟。夏縣白沙河公園“青銅雕塑文化長廊”建造有陽城的青銅塑像,由著名雕塑家、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鮑海寧設計。

《新唐書·陽城傳》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陽城的生平:
陽城(約735-805)字亢宗。定州北平(今順平)人,徙陜州夏縣,家世為官。好學,但貧不能得書讀,求為隸,在集賢院當差,常竊集賢院的書來讀,晝夜不出戶,6年間無所不通。后來考中進士,但他不愿為官,與弟階域隱居中條山,年長不肯娶妻,弟亦不娶。
里中有爭訟事,不找官府衙門,而找陽城解決。有個人偷了陽城家的樹,陽城不愿見盜樹人,怕他感到難堪,無地自容,所以他從不在盜樹人門前經過。陽城家里正等米下鍋,便打發奴仆去買米,那個奴仆竟把買米錢買了酒喝,并醉倒在路上。陽城見其長時不歸,便與弟去迎,奴仆尚未醒,城與弟將其背負回家。當他醒來后,覺得實在對不住陽城兄弟,深以自責。陽城勸他說:“天氣寒冷,以米錢換酒喝,是正常現象,用不著自責。”陽城行事大多類此。唐貞元四年(788),宰相李泌向德宗推薦陽城,陽城推辭再三,才奉詔授右諫議大夫。陽城久不言諫,韓愈作《諍臣論》譏之,陽城毫不在意。后來陸贄等被裴延齡陷害,眾大臣無人敢進一言,陽城拍案而起,說道:“吾諫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大臣。”乃約拾遺王仲舒上疏極論延齡罪狀,為陸贄等伸冤。慷慨陳詞,累日不止,聞者都為之擔心。而陽城言辭愈發激烈,皇帝大怒,召宰相給陽城定罪。太子李誦力救,才使陽城免予處罰,改為國子司業。
貞元十四年(798)降職為道州(治今湖南道縣)刺史。道州產侏儒,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陽城到任后不再上貢。朝廷派人去索要,陽城上奏道:“州民盡是矮人,若因人矮而上貢,怕貢不勝數。”自是上貢侏儒之例遂罷。上司來催要賦稅甚急,陽城自把考績寫在州衙墻上:“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遂掛冠而去。順宗即位后,想召回陽城,可是陽城已去世,詔贈左散騎常侍,賜錢20萬貫,官府護守歸葬。
光緒三年刊、許清源纂《道州志》卷十一存其詩一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錄《謁贈何國子監司籍堅》:
久仰高明抱樸忠,
倏傳馬首向城東。
錦袍光射三千里,
汗史功高百二雄。
童稚候門烹雀舌,
黎老植杖盼菊松。
皇天應欲逸家輔,
故遣盤桓醉碧筒。
那么陽城又是怎樣成為民間“福星”神的呢?
福星神最早的起源為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的星辰崇拜。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而且木星是九大行星中與太陽活動周期最相似的。因此,古人將木星視作主管農業發展的星官,認為歲(木星)所照耀者有福,習慣將之稱作“歲星”“福星”。從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來看,早在兩千年前的東周列國時期,列國諸侯就已經開始為歲星修建廟宇,進行祭祀歲星的活動。
在《尚書·洪范》中有五福之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民間的福神,是自然崇拜人格化的反映。一是指道教所傳“三官”神或“三元大帝”中的“天官”“上元一品賜福縶微帝君”。民間年畫中的天官面容慈祥、五綹長須,頭戴官帽,蟒袍玉帶,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開一長幅,上寫“天官賜福”,頭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為花邊圖案。以祈求幸福降臨,福運綿長。“三官”起源于金、水、土三氣,《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認為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金為生,候天氣;土為成,候地氣;水為化,候水氣;二就是唐代的陽城。
陽城被尊奉為“福星”神,與其在道州刺史任上的善政有關。話說他出任道州刺史后,勵精圖治,關注民情,賞罰分明。史載他“治民如治家,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他自己生活非常儉樸,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余全歸官府所有,還常常把官府規定給自己食用的魚肉等放在道旁,與民共享。道州出侏儒,自隋至唐,每年上貢,已成定制。陽城到任后,哀其父子離別,上奏廢止,道州從此廢除了供侏儒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盡,不僅用陽城的名字給子孫命名,而且認為陽城就是福星。大詩人白居易將陽城此舉寫入《道州民》一詩中,陽城也因此聲名遠播,民間以“福祿壽”三星年畫掛于家中,其中福星即為陽城。
在史志和逸聞中還有許多關于陽城的故事流傳:
(一)李泌薦舉,皇帝召見
陽城的卓行,聞名遐邇,陜虢觀察使李泌多次聘其為府僚,陽城始終不應。李泌又把他推薦給唐德宗,命為著作佐郎,李泌派參軍韓杰奉詔書謁見,陽城謝稱體弱多病,不堪奔走,謝絕詔命。李泌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薦舉,又命陽城為諫議大夫,派長安尉楊寧帶詔書絹帛聘請。陽城無奈,只好衣粗布前往京城謝恩辭絕。唐德宗派宦官取來朝服緋衣下令更衣召見,并賜帛50匹,促使陽城從隱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二)居諫官八年,不爭是非
陽城也深知唐后期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又吸取了其他諫官論事繁瑣致使唐德宗厭倦的教訓,始終采取謹慎的態度,遇事不肯多言,并因此遭到韓愈作《諍臣論》譏刺。陽城為了避免厄運的降臨,稱醉酒不言政事,居諫官8年,未曾與人爭是非,人也難測其吉兇。
(三)極重義氣,放走薛約
陽城不僅正直,而且重義氣。朝官薛約,言事得罪,被貶到連州,后逃回隱居在陽城家。官府前來捕捉,陽城毫不恐懼,讓官吏等在門外,與薛約飲酒告別,并送往城外,執手相辭。唐德宗懷疑陽城是薛約的朋黨,下令貶陽城為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被貶逐出京的陽城,一不后悔,二無怨言,世所敬佩。
(四)被貶之時,百官求情
唐德宗貶陽城去道州時,太學生何蕃、李償、王魯師、李讜等200余人跪在宮外為他求情,希望皇帝能把陽城繼續留在京城。柳宗元聞知這一消息后,十分激動,給何蕃去信,對陽城貶官極為難過,對太學生的精神大加贊揚。何蕃等人跪在宮門外數日,奏書被擱置無得結果。陽城起程之日,太學生數百人為他餞行,無不涕泣,并給他立石紀德。
(五)反對催逼租稅,棄官歸隱
唐后期,藩鎮割據,政局動蕩,賦稅不能按時上繳。觀察使派人來道州催逼租稅,百姓在重租雜徭下難以生存。陽城對此深感內疚,在考評各州刺史政績時,揮筆給自己簽署評語“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表示對官府催逼租稅的不滿。之后,觀察使派判官到道州來逼租,陽城閉門不見,告訴州吏,若問他何在,就答刺史以為有罪,自囚在獄。判官逗留數日,陽城白天站在府門外,夜里睡在館門內待罪,判官不得已而去。觀察使派人來處治此事,陽城不愿身陷牢囚,在民眾的掩護下,棄官歸隱。
(六)以教授為業,傳道一方
棄官后陽城以教授為業。在他沒入仕之前,就在中條山授業,遠近聞名,前來拜師求學者絡繹不絕。“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于道”。陽城當時盡管食不能飽,衣不裹體,仍“講論不輟”。陽城對學生嚴格要求、辛勤培養,在學生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