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19
□周敏
張鵬翮(hé),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清代治河專家、理學名臣,史稱“清官”“賢相”。祖居四川遂寧蓬溪黑柏溝,生于四川廣安鄰水石老寨,歸葬重慶潼南慶元山,享年76歲。他歷經康熙、雍正兩朝,歷任兗州知府、河東鹽運使、浙江巡撫、江南學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河道總督等職,最后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兼吏部尚書。他品行高潔、政績卓著,在清代,是川渝地區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因其“廉能”兼備,被康熙、雍正兩代帝王贊譽為“天下廉吏”“一代完人”!
自古以來,鹽是百姓民生必需品,在過去曾長期作為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主要來源,更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作為我國北方著名的產鹽地之一,山西運城一帶因天災不斷、私鹽橫行,加上地方官員的腐敗無為,使得河東地區鹽業生產凋零,官鹽產業蕭條,鹽稅收入大幅下降,這讓康熙皇帝甚是煩憂。
選派何人前往整治鹽務、興舉鹽業呢?剛被康熙皇帝樹為“廉能”典范、納入察官用人視線的張鵬翮便成為朝廷的最佳人選。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張鵬翮從兗州知府任上調往山西運城出任河東鹽運使。
甫一上任,張鵬翮便深入基層走訪百姓、調研商戶,詳細了解當地鹽業的市場情況。經過數月的走訪調查,張鵬翮大致掌握了當地鹽業的基本情況,對如何振興河東鹽業也梳理出了一個標本兼治的計劃。經過反復的思量,張鵬翮決定從三件事著手。
首先,修復鹽池和疏浚姚暹渠。
河東鹽池是一個封閉式的內陸鹽湖,地勢低洼,池面海拔僅320米,地理環境較為特殊。在鹽池北還有一條涑水河,居高臨下,每遇大雨,山水暴發,河水橫溢,四面八方的水就匯流向鹽池,故鹽業生產極易受到雨水影響。張鵬翮深諳“治鹽先治水”的道理,決定在鹽池周圍修筑護池堤堰,阻擋客水侵入鹽池。于是他召集大量民夫,連同一大批專事鹽業生產的工人,著力修復鹽池周圍塌陷的護池禁墻和四大灘七十二條防護堤堰。同時,又將涑水河上的主要支流姚暹渠進行疏浚,防止河水漫溢。經過精心治理,在沒有洪水的季節,可在溝渠里蓄滿清水,形成幽幽碧水景觀,如若遭逢大雨漲水,也可及時進行排雨泄洪。
其次,大刀闊斧改革鹽政。
在明、清時時期,一些私鹽販子、朝中顯貴世家,通常會向掌管“鹽引”(即食鹽運銷許可憑證)的官員行賄,只要“鹽引”在手,便可輕而易舉賺得大量錢財。為了加強對河東鹽業的市場管理,張鵬翮制定并采取了“核實鹽引通鹽”措施:即購買“鹽引”,才能將鹽貨運往全國各地,并按規定價格銷售。同時,他還“力請豁免加課”,積極為河東鹽戶爭取利益,取消了鹽商額外的賦稅,極大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有些鹽商想通過倒販鹽貨賺取更多的財富,便通過拉關系、走后門來巴結張鵬翮,還有人竟想用金銀財寶賄賂張鵬翮。張鵬翮不僅果斷予以拒絕,還嚴厲斥責了那些投機的商人。此外,凡是聽聞手下受賄更是提出嚴厲批評,堅決杜絕治下有貪腐行為發生。正因為他大力施行鹽政改革、革除鹽業積弊,加之素來的廉潔為官、清正為民作風,才使得河東地區的鹽業逐漸興旺繁盛起來。
最后,大力修繕運城城池。
運城本因河東鹽池而生,是明朝建立后以“鹽運使司”所居之處而得名“運司城”,故民間習慣稱之為“運城”并一直沿用至今。飽經歲月的洗禮、風雨的剝蝕后,這座因鹽運而專門設立的城市早已殘破不堪、亟待修繕了。張鵬翮認為,運城的興旺繁榮,是發展壯大河東地區鹽業的根基所在,也利于推行新鹽政、管理各項鹽務。于是他下令大力修建城池,并親自監工城池的修筑情況,檢查磚石壘砌的井壁和圍墻。經過近一年的大規模建設修繕,一座嶄新而雄偉的運城,矗立在河東老百姓面前。
在張鵬翮的精心治理下,不到兩年時間,運城便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河東地區的鹽業重新得以繁盛起來。在任職鹽運使期間,他始終秉承廉潔奉公、勤于政務的優良作風,不僅嚴正拒絕了鹽商們的金錢誘惑,也未因有功于運城的鹽業發展而居功自傲自滿,始終保持著清廉的為官本色。
次年十月,因出色的治鹽政績得到康熙皇帝的高度褒揚,張鵬翮被朝廷特召回京出任通政司右參議,一個月后再受重用轉任兵部督捕右理事官。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