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19
馬丕瑤 (資料圖)
“馬丕瑤,字玉山,號蓮溪,性剛方明爽,居平不設方幅,人不敢干以私。自奉儉約,恒以清慎自持,雖膺瘠苦宴如也。”這是《平陸縣志》對曾任平陸知縣的馬丕瑤的記載。馬丕瑤一生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歷任平陸知縣、永濟知縣、解州知州、太原知府,之后又擔任過廣西、廣東巡撫。因其“勤求治理,實心愛民”的為官本色,光緒欽賜“堪為晉省百官之楷模”。
平陸是馬丕瑤為官從政的起點,也是他一生恪守初心、清廉從政的起點。說起馬丕瑤,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常年掛于客廳之上的一副楹聯,“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短短兩句,一語道破了古今賢達為官為民的真諦,通俗易懂卻字字諍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馬丕瑤的故事。
山西平陸地處陜、晉、豫三省交界地帶,當時因地處偏僻,人員混雜,盜匪猖獗,不好治理。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馬丕瑤出任平陸知縣,上任伊始,積案如山,百姓怨聲載道。他到任后,察民情、問疾苦,毅然撰寫了“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的長聯,懸掛于大堂之上,開始問案。為了避免冤假錯案,馬丕瑤一力主張,廢止了當地百姓訴訟時不論原告被告都先“打板子”的陋習,因此平陸縣民眾奔走相告:“咱平陸來了個不收禮、不打板子的好官。”正因其清正的作風,果敢的手段,在之后的日子里,平陸百姓不論有什么分歧、恩怨,都愿意來找馬縣令斷一斷。
為了穩定平陸社會秩序,馬丕瑤狠下決心打擊盜匪,有鄉民提供線索“平陸匪患,皆外省大盜勾結線人所為。”他得知后多地走訪,四處了解情況,經過明察暗訪,一舉將盜匪團伙一網打盡。從此,平陸盜匪受到震懾,銷聲匿跡,百姓們拍手稱快,紛紛夸贊馬丕瑤,“馬青天”的盛名也由此傳開,婦孺皆知。
因其治亂功績顯著,不久,馬丕瑤升任永濟縣正堂。永濟縣的上源、下陽兩村,因黃河泛濫,灘地沒有了界碑,兩村爭地械斗百年,幾乎每年都有人命官司,歷屆官府無法結案。馬丕瑤上任后,通過細查水文歷史資料,精心測算,準確地挖出了地下原始界碑,化解了百年仇怨。
當時的永濟縣,有個人稱“不倒翁”的縣吏,極善奉承。他聽說馬丕瑤和他的子侄都酷愛養花,便搜羅奇花異草,經常來獻殷勤,馬丕瑤斷然拒絕,經過特意調查后,發現這個縣吏是永濟百姓人人痛恨的第一“害蟲”。在查清其腐敗事實后,馬丕瑤立即對其實行了嚴厲懲處,并借此告誡子侄“人之投吾所好者,必有所為而來。稍中其毒,與飲鴆等。”這句話顯示了馬丕瑤的慎獨、自律以及嚴格的家風家教。
通過平陸治亂、永濟治腐,馬丕瑤勤廉之名遠揚,后又歷任解州知州、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貴州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官至廣東巡撫。所到之處,皆全力清除積弊,造福黎民。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月,馬丕瑤逝于廣東巡撫任上。光緒悲痛萬分,親自撰寫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
“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這副馬丕瑤上任平陸知縣時編撰的楹聯,也陪伴了他之后的官宦生涯,所到之處,他一直攜帶著這副楹聯,掛于客廳之上,告訴那些來往的人,我不愛錢,也不徇私情,為人處事皆依據國法、天理。這副楹聯也正是馬丕瑤一生克己守禮、矢志盡職的為官之道的濃縮和精華,值得我們現代黨員干部認真感悟。(平陸縣紀委監委)
◆鏈接
馬丕瑤的子女,在父親的影響下,不論是從政經商還是務農,都有所建樹。長子馬吉森是清末民初實業家,積極創辦工、礦業,一生忠心愛國。1909年,清政府決定用競標的方式開發六河溝新煤礦,為了不使新煤礦的開發權落入英國人之手,馬吉森聯合妹妹馬青霞出資180萬兩白銀,一舉挫敗了洋人的圖謀,大揚國威。次子馬吉樟是光緒九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湖北按察使等職,為官恤民善施,力主改革。辛亥革命后,馬吉樟曾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雖然被視為親信,但在袁世凱稱帝后,馬吉樟卻當即辭官。小女兒馬青霞積極資助革命派報刊,并興辦女學,鼓勵女子追求進步。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