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12
王 欣 吳曉征
黃河大梯子崖景區位于晉陜峽谷南端河津龍門段,依山傍河,風景優美,歷代以來,這里多元文化交錯融合,形成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全國可謂首屈一指。

黃河大梯子崖
源遠流長的大禹文化
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以一己之功譜寫了數千年風流,也成就了千古龍門的美名。
相傳混沌初開,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百姓失所,生靈涂炭。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召開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繼位以后,任用鯀的兒子大禹治水。大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和失敗原因,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筑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他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開始疏導洪水,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三過家門而不入,利用四年時間鑿開龍門山,使萬水歸宗,直奔大海。大禹和治水大軍還大力幫助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宏偉業績。當地群眾將他挖開的山口叫禹門口,歷代修廟進行紀念。大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于后世。
關于禹鑿龍門,史書上多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墨子·兼愛》中記載“古者禹治天下……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明確記載:“龍門,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明代《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夏禹定為‘龍門’。”
而在景區周圍,至今還有禹跡禹廟存在。景區西北現存禹王洞、錯開河、梳頭啟等古遺跡。據唐地理書《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倚梯城、云中城內均有禹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夏四月,孝文帝西巡至倚梯城,以太牢祭禹,并立碑紀念。而從漢代開始,人們在禹門東巖創建了大夏禹王廟,當時被譽為全國七祠八廟之首,歷代不少帝王將相、志士仁人、文人騷客,紛紛前來瞻仰大禹功績,飽覽壯美龍門。漢成帝、宣昭帝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北魏太武帝、孝文帝等均幸龍門。元太宗窩闊臺由龍門西渡。元世祖忽必烈命重修大禹廟,廟成,命臣阿脫合代祀。可見大禹文化對當地的影響。
禹鑿龍門的偉大創舉,既給河津先民創造了優越的生存條件,更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鑿開龍門,導引天下之水歸于大海。他愛國愛民、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百折不撓、任勞任怨的非凡品質,堅韌不拔、奮勇向前的卓越意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龍門文化的基因。這些優秀文化和歷史文脈,植根于河津先民的思想觀念和舉止行為之中,四千多年來口口相傳、代代傳承,逐漸升華為河津“耿直秉義、好勝爭先、重文習武、和諧奉獻”的人文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
波瀾壯闊的黃河文化
黃河西來絕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黃河出青藏,穿云嶺,曲折盤旋,跌宕下行,從內蒙古河口鎮進入晉陜大峽谷,挾勢南下,左帶呂梁,右襟陜北,深切于黃土高原之中。沿途谷深皆在百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漸降至400米以下,至石門處寬僅38米。深澗騰蛟,濁浪排空,水與石的較量成就了神奇美麗雄偉的黃河百里畫廊。
晉陜峽谷是黃河航運的黃金水道,水深流急,當地先民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因而無所畏懼,滿載貨物順流直下。峽谷兩邊的碼頭渡口、村鎮集市也隨之興旺,成為喧囂熱鬧的商貿重鎮。船窩、龍門兩大古渡是大梯子崖周邊的貨物集散點,大量的煤炭、紅棗、皮貨、木材、糧食等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潼關等地。大梯子崖景區所在龍門至石門段曾有兩座小碼頭。這里水流湍急、快如飛箭。船下行到此,水手們人人瞪大眼睛,手操竹竿,隨時準備扎向石岸,扭轉船向,嚴防貨船撞岸。而逆水上行,也非易事。大小梯子崖下,沿河的羊腸小道上,四五個纖夫,赤腳光背拖著長長的纖索弓身前行。老艄公佇立船頭,手中長長的竹篙不時輕點岸石,木船在河中緩緩上行。至石門處,山勢突束,絕壁聳立,纖夫們再無立足之地,紛紛登船,手抓竹竿,用鐵鉤鉤住崖上的鐵環,雙腳蹬住船艙隔板,彎腰弓背,青筋暴突,號似洪濤,次第交錯,一寸一寸將船往上挪動。那場面真叫一個驚心動魄。
古老的黃河奔騰不息,而那悠長的船工號子卻漸行漸遠。隨著黃河旅游公路的開通,往日繁忙的黃河航運早已成為一種記憶,代之的豪華游輪,成功開啟了龍門旅游新模式。
烽火連天的邊關文化
黃河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將龍門山一分為二,東邊山西,西邊陜西。西出東進,非船難越。加之對峙的懸崖峭壁,使這里形成天然的壁壘。公元前11年,漢成帝幸龍門,感嘆這里形勢險要。前秦世祖永興年間(357、358年),宣昭帝苻堅登龍門,顧謂其群臣曰:“美哉!山河之固。類敬有言,關中四塞之固,真不虛也。”(見《晉書》)隋大業元年(605年),大儒王通登龍門山,發出“壯哉,山河之固”的感嘆。
北魏時期,僅大梯子崖景區四周不足十平方公里的龍門山上就有三座古城,分別把守西南兩邊。據乾隆版《鄉寧縣志》記載:塔子山,百二十里,下為龍門,上為云中城,方五畝,磚基猶存。寺廢磚塔七級,高七丈余。文中子登云中之城,望龍門之關即此。倚梯城,百一十里,西絕壁百余丈,在黃河大梯子崖上。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勒石。上偏西,萬歲堡。唐《元和郡縣圖志》對倚梯城有詳細記載:“倚梯故城,在(慈州昌寧)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其西南角即龍門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嶺,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城中有禹廟,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大梯子崖是倚梯城的唯一出口,位于石門與龍門之間的懸崖峭壁之上,呈“之”字形沿峭壁而上,整個石梯垂直高度百余米,至今關門遺跡猶存。清乾隆版《鄉寧縣志》藝文中錄有前人詩《萬歲堡魏孝文帝》:君王舉狩禮,千乘萬騎來。云日咸瞻矣,河山亦壯哉。百年文運洽,九月孝治開。不見江南史,更衣助國哀。由此推斷,孝文帝西巡時,曾在萬歲堡行巡狩大禮。歷經千年風雨,當年所筑土壇至今遺跡尚存。
龍門山作為邊關之地,歷代戰爭頻繁。北朝時,北周進攻北齊,連克龍門山四城,直抵慈州(今吉縣)。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在云中寺修建國防工事,居高臨下堅守禹門河防。1938年12月5日,日軍糾集5000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企圖攻克禹門口西進,黔軍新八師浴血奮戰,陣地幾次易手。新八師救援部隊從上游師家灘渡河,沿大梯子崖奔襲龍門山,抄了日軍后路,最終奪回了陣地。
1941年,國民黨夏堯頓部在云中寺戰敗,撤退時誤入梯子崖一溝之隔的山崖上,遭日軍追殺,崖上崖下積尸如山,血流成河。此后,崖上被稱為“死人咀”,而崖下則被稱為“殺人溝”。
巍巍龍門山,滔滔黃河水,見證了無數的硝煙炮火,雄偉的大梯子崖見證著中華男兒的血氣方剛。
傳承久遠的陶瓷文化
河津宋金瓷器曾深埋地下八百余年,2016年首次考古發掘亮相,驚艷世界。而在大梯子崖上方的山溝里,也曾出產過大量的黑瓷,至今鮮為人知。這里掩藏著什么秘密,至今沒有確切的定義。
在大梯子崖上方有三個自然村,分別是碗窩、黃窯科、甘泥坪。僅這三個村名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碗窩村燒碗歷史悠久,村底的大溝兩邊,至今還有不少碗窯的遺址。有一處名叫“瓷窯坡”,坡上全是瓷渣碎片,層層疊壓。從這些碎瓷破碗中可以看出,碗的形狀各異,高底的、平底的,敞口的、淺沿的,體現了各個時代的特征。
碗窩燒碗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有燒碗所用的缸泥土,溝里長年流水不斷。交通方面,這里西行四五里便是黃河,東南西南皆有小路通往山外。出山十余里便是龍門碼頭,水陸運輸便利。先民們很早就在這里燒碗。據村里的長者介紹,碗窩溝兩邊全是碗窯遺跡,前后有三四里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兩邊的窯址悉數被毀,當時里面還有一摞一摞的成品碗,都是日用的粗瓷品。靠村邊的瓷窯坡,原來有五六個大窯,現在成了宅基地。老人們口口相傳,光緒三年以前,溝里常年有兩三千工人,多以開采煤炭和燒窯為主。村里現存兩通石碑,一為大元至元元年立,一為乾隆二十六年立。大元碑字跡脫落,但仍能看清“平陽府、紫荊山”和東西南北四至等內容,估計為倚梯城里的石碑。乾隆碑為重修關帝廟碑,從后面的捐款人名來看,各類姓氏有十五六個,而目前村里姓氏不過七八個,可以想象當時的繁盛情況。
碗窩的瓷窯不僅燒制粗碗,而且缸、盆、蒜臼、燈葫蘆等日用品都有。二十多年前,村民挖煤時,曾在古礦里發現兩個盛油的油川子,造型優美,質地精良。可見當時碗窩的燒碗技術已十分成熟。
碗窩瓷窯何時敗落,沒有確切的記載。民國版《鄉寧縣志》中只有老窯頭、西坡鎮的燒窯記錄。據專家考證,這兩處窯址多為晚清遺跡。而志書中對碗窩周邊的云中城、倚梯城、萬歲堡、禹王洞、梯子崖等均有記載,而獨不記碗窩,由此推斷,碗窩瓷窯敗落應早于鄉寧修志時期(明萬歷年間)。當時,河津窯頭一帶的民窯興起,由于其便利的運輸條件,生意重心從深山外移到三十里外的平原,導致這里的民窯日漸衰敗,退出市場。如今,“碗”已不見,而“窩”尚存,掩藏在大山深處的陶瓷文明,因“碗窩”的村名會代代傳承。
質樸渾厚的黃土文化
千山萬嶺,千溝萬壑。
在大梯子崖景區,黃土伴隨黃河,成為顯明的特征。站在景區最高處禹博園,回首四望,群山擁翠環聚首,黃河若線連天際。
龍門山屬石山,以青石為基,亂石成堆。山上多以灌木為主。而距山巔不足五里的地方,黃土覆蓋,綠樹成蔭。先民們依地勢修筑梯田,上下盤旋,黃天厚土,錯落有致,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彩畫。
這里屬于黃土高原,黃土文化伴隨黃河而磅礴。“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受貧瘠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落后的政治經濟條件所囿,當地群眾的生活堪稱艱辛。這也磨礪了他們堅毅的性格和不畏苦難的精神。他們辛勤勞作,用汗水討要生活,樂觀豁達而又直面現實,淡然接受這復雜的自然條件。窯洞是當地人的定安居所,依山而建,循山而鑿。人們世代生活在此似洞非洞之中,冬暖夏涼,起居靜安,一個院落,一個磨盤,一個豬圈,一個土廁所,幾棵果樹,自成一個世界。溝壑縱橫、地廣人稀,但他們又樂與外面世界互通共融。山梁上的小曲,河灣里的號子,渾厚而質樸,生動又悠遠。這是源自黃土文化最內層的靈魂吶喊,也是當地精神風貌的鮮活呈現。
近年來,半坡村先后投資三千余萬元,對境內荒山荒溝進行綠化,目前已發展12000余畝。這里山峰林立,洞穴眾多,河流彎曲,河水湍急,山上植被良好,兩岸景觀奇特,還有鄉村農舍,田園似錦,構成巨幅山水畫卷。人們進入景區,遠離市井塵囂,頓覺視野開闊,心情開朗,一切煩惱煙消云散。大禹文化、黃河文化、邊關文化、陶瓷文化、黃土文化在此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吸引力,是人們觀光、休閑、度假、獵奇的理想去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